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手抄VS打字 好筆記關鍵在理解二】手寫融課堂情境 強化學習記憶

 【副刊記者林建儒 王湘婷 羅令婕】由於手寫較打字慢,無法完整抄錄講者的內容,學生需將資訊消化,重新組織後,用自己的話闡述。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鄭仕坤表示,比起機械式的打字紀錄,手抄筆記的訊息處理過程複雜,因此較易學以致用。

 鄭仕坤依據「處理層次論」,手寫筆記較打字而言,因為經過思考,屬於深層處理,訊息就越容易被保留,回憶的強度也越強,針對申論題等開放性題目也較有發揮的空間。

 他亦提到,使用電腦時,複雜介面及網路功能易使我們分心,進而干擾訊息吸收,導致無法在有限的容量中,儲存足夠的有效記憶。

 記憶歷程分為三階段:處理、整合資訊成一檔案的「編碼」;將檔案「儲存」至腦內;待需要時打開檔案,將記憶「提取」出來。政治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楊立行表示,相較手抄筆記,課堂上趨於逐字稿式的打字紀錄,編碼過程較少經過腦中思考、推敲,同時也缺乏豐富的線索去提取記憶。

 他分析,手寫過程使環境情節與知識一同被編碼入記憶,他舉例,考試時若忘記答案,可從老師上課時的穿著、講的笑話,到寫黑板時的踉蹌等「情境式線索」,藉由步步地回憶,協助喚起黑板上的答案。

 反之,「打字」動作本身單調且制式化,現今學生身為科技原住民,在學習、娛樂中與電腦關係密不可分,「敲鍵盤」成為傳遞、紀錄訊息一大途徑,但面對的始終為螢幕及鍵盤,所以楊立行認為打字較無法提供特別情境。他也提到,課堂上若過於專注地聽打,不容易產生如手寫的豐富感受,對於日後記憶的提取也較不利。

 參加益智節目獲「最聰明醫生」的孔繁錦,曾出書分享自己的學習方法。他說:「上課時,眼睛盯著電腦螢幕而非講者,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他表示知識都是包裝在「老師的表演」裡,包括:如何舉例、如何邏輯性的敘述,都是真功夫。他認為,學生應該全神貫注地聽,抄下關鍵詞,輔以資料、教材,才能有效吸收、提升學習成效。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