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太極「拳」釋荷馬史詩 《食蓮者》籲反戰

《食蓮者》利用西方劇本結合東方武術及氣功,運用肢體及眼神,將默劇藝術的精髓傳遞給觀眾。圖/陳盈如攝
 【記者陳盈如台北報導】樂手「噹!」的一聲敲下雙鐘,使單音在空間中悠揚回響,製造肅穆氣氛。演員輕拈手指再倏地單手出拳,微微曲身收起輕顫的手臂,動作漸慢直至靜止,全場僅留深淺不一的運氣呼吸聲。「上默劇團」結合東方武術與南管等元素,於21日在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首演《食蓮者》。

 上默劇團改編荷馬史詩《奧德賽》中尤底希斯(Odysseus)的神話,講述特洛伊戰役結束後,戰士在歸國途中行經一島嶼,受到島民熱情款待。但當戰士吃下村民呈上的蓮花果後,戰士的記憶卻逐漸消失,進而忘卻自己身分。團長孫麗翠表示,蓮花在東方帶有「轉化」的隱喻,「這代表摒棄過去的輝煌戰績,開始新生。」她希望透過此劇傳達反戰思想,同時帶領觀眾探尋本心。

 近十位台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系學生頭戴面罩、身穿黑衣飾演島上居民,在燈光照耀下看似幢幢鬼影,不定時地在南管敲擊聲中悄悄扭動,藉此暗喻人類心中增長的疑慮及恐懼。不久,舞台傳來原住民的嘹亮歌聲,居民眼神隨之轉趨犀利,紛紛抬高膝蓋走路,朝單一方向前進。戰士則從飄飛的布幕中走出,以太極拳混合武術的套數,拱身操弄長棍以營造蓄勢待發的張力,並綁上黑色頭巾象徵出征。

 孫麗翠表示,上默劇團以東、西方雜揉的特色呈現《食蓮者》,藉此強調中、外藝術本質皆是一種禪學,若能巧妙拿捏並善用隱喻手法,便可為默劇表演增添風味。此次演出加入南管及阿美族人聲音樂,打破大眾對默劇應是無聲的刻板印象。「默並不是指沒有聲音,而是一種精神狀態。」她解釋,透過撞擊樂器發出非刺激性的共鳴,讓聲音能量擴張至空間中,也是默的展現。

 「在默劇裡頭,氣功的運用是很難且極其高深的學問。」台戲民藝系學生呂佳蓉直言,當初對氣功一竅不通,經過老師不斷指導後才逐漸上手。她解釋,太極拳及武術皆需配合氣功,而氣息在默劇中更屬最困難的呼吸藝術。呼吸是氣的表現,而換氣中間的停滯則是息,能讓觀眾體會到息的浩瀚才是默劇的精髓。

 呂佳蓉表示,剛接觸默劇時是從步伐起頭,必須調節氣息、凝聚心神,讓踩下每步時腳掌都平貼地面。她說:「很難想像要把路走好是這麼的難!」而默劇帶給她最大的收穫是能善用肢體表達情感,以轉身、眼神甚至是手指的彎度來達到劇情要求。

 觀眾林仲輝第一次接觸默劇,對劇中戰士運氣方式印象深刻,他說:「那種飽滿的運氣聲是會撼動人的。」此外,他也肯定劇團結合東、西特色的嘗試,認為相異文化並不衝突,反而帶給觀眾另類的想法衝擊。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