栢優座跨東西戲劇元素創現代京劇,並提攜後進,為劇團添生力軍。圖/林凱琳攝 |
【專題記者/林凱琳、陳映儒、陳奕如、張憲巧、劉毓錞、廖庭儀】今年4月高雄偶戲節因中央政府預算縮編而停辦,使傳統劇團登台機會減少。昔日高朋滿座、熱鬧繁華的戲埕,如今淪為電子花車充斥的停車場。台灣傳統戲曲面對社會變遷的衝擊及無人傳承的困境,正逐漸凋零。而新生代的投入與創新,使傳統戲曲順應時代潮流,也讓觀眾重新認識歷史悠久的價值與文化。
傳統藝術扎根於生活,傳承先民文化。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表示,雖台灣傳統戲曲劇種來自中國,但因台灣政經環境特殊,而創造出特有劇種生態與創作美學。蔡欣欣認為,傳統戲曲百看不厭之因在於其藝術價值高,表演者為藝術載體,藉由轉變身段、手勢及唱腔來詮釋自身對故事的解讀。
傳統藝術中心劇藝發展組音樂指導周以謙表示,台灣傳統戲曲與休閒娛樂和民俗信仰相輔相成,但民國60年代以來,強勢媒體產業及多元娛樂衝擊,酬神不再是人們生活重心,廟會活動因而減少。
除演出機會減少外,傳統戲團更面臨徵才不易問題。蔡欣欣表示,色藝俱全的戲曲演員除後天努力,也須兼備先天音色及身段。她解釋,台戲從小學到大學各階段招生卻招收不易,「我們必須從人數不足的班級中重重篩選人才,最後真正從事此業者佔少數,造成人才斷層困境。」
台戲歌仔戲系畢業的林芸丞表示,大多劇團因資源有限無固定班底,演員收入不穩定,因此畢業生不願投入。「若連我們都不投入,還有誰能傳承呢?」台戲京劇系學生黃鈞晟表示,現在大學部僅有17人,直升者占2/3,大部分同學未來不想從事相關行業。但他認為,儘管環境再艱難,專科生有義務傳承文化。
人才斷層導致傳統戲曲傳承不易。台灣傳統北管藝術僅剩「宜蘭漢陽北管劇團」獨挑傳承大樑。漢陽團長莊進才說:「有四團北管劇團因老團長往生而解散。」「錦飛鳳傀儡劇團」團長薛熒源解釋,傳統戲語及操偶學習困難,青年易中途放棄;而「東華皮影劇團」團長張榑國則指出,皮影技藝雖較簡易,但因表演機會少而無法打響知名度,年輕人自然無興而退。
小百科:
根據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分類,台灣傳統藝術可分為「表演藝術」與「造型藝術」兩大類。而表演藝術包含:音樂、歌謠、舞蹈、雜技、說唱、小戲、偶戲、大戲等,屬於「無形的文化資產」 。其中同時具有歌、舞、音樂等者,被統稱為「戲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