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指針追趕「籠」中人 急響鈴聲迫感官

陳育羣的作品〈籠〉由184個鬧鐘環繞而成,當觀眾走進籠裡,紅外線受感應後,鬧鈴大響。圖/陳育羣提供
 【記者楊思敏台北報導】「K.T.科技與人文藝術創意競賽」互動科技藝術組決選10日於松山文化創意園區舉行。藝術家結合數位科技藝術創作,利用視覺投影、聲音音效等技術讓觀眾在與作品互動中得到樂趣。

 進入暗房,四周圍繞23根柱子,每根柱子上有八個鬧鐘,滴答滴答作響。陳育羣的〈籠〉在入口處裝設紅外線感應器,觀眾一走進由時鐘建構出的圓形籠裡,便會觸動開關,使鬧鈴大響。陳育羣將鬧鐘、電路板拆開改造,利用自製電子控制模組製造鬧鈴聲音堆疊的效果,兩旁規律和不規律的秒針跳動,營造時間壓迫,加深觀眾內心焦躁。

 陳育羣表示,〈籠〉呈現出科技的主動與人類轉變成被動的物件,呼應德國哲學人類學家海因里希.波彼茲(Heinrich Popitz)提出的人類機械化現象,「人們原本依賴鬧鐘,但最後反被工具控制,使人總覺得被時間追著跑。」他補充,時鐘在即將響起的前一刻像未爆彈,使人緊繃情緒達到顛峰,「當鬧鈴此起彼落響起,極大的聲響強烈壓迫觀眾的感官。」

 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系學生吳岷學和團隊創作〈竹映〉,以傳統竹燈籠為靈感,當觀賞者行走於作品旁會觸動紅外線感應裝置,啟動馬達拉動釣魚線,使竹材變為燈籠形狀。藉由燈光的照射,形狀不斷變化的竹子,錯落的光影映照在天花板上,有如在大自然中隨風擺動的樣貌。

 樹德科技大學動畫與遊戲設計系學生張敬舜和周佳穎以飲水思源為概念,創作互動投影裝置〈一杯水的時光〉。藝術家將控制台上的水杯裝滿水,屏幕便顯現大樹成長、鳥語花香的畫面,藉此象徵水滋養人,同時灌溉大地。而當杯中的水變少,原本生意盎然的畫面漸漸消失,樹葉掉落,呼籲觀者需重視水資源浪費問題。

 「K.T.科技與人文藝術創意競賽」目標為鼓勵大專院校學生將創新數位技術應用在視覺創作,期望提升台灣的創新能量。互動科技組前四名作品將於14日頒獎,並在台北數位藝術節展出。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