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藝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藝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

都市原青辦豐年祭 演出尋根經驗

《啊!都祭·都計》開場,學生演出在都市生活的原住民,進行一年一度的豐年祭歌舞表演。 
圖╱莊于德提供

 【記者謝佳穎台北報導】世新大學原住民族文化傳播暨發展中心7日於管理學院大樓演出戲劇《啊!都祭‧都計》,成員拜訪新店溪州部落和中正國宅等都市內的原住民聚落,蒐集原民在異鄉失根的故事,再加上原住民青年演員北上讀書的經驗,改編成此劇。

《備忘》社會議題 孤挺花喻同志族群

黃孟雯在櫃子中栽種孤挺花,以影像記錄開花過程,象徵在不友善環境下仍勇敢做自己的同志。 
圖╱黃孟雯提供

 【記者高中屏新北報導】《仙渡莊計畫室內展─備忘‧視而不見》5月30日於淡水區學府路24號展出。策展人、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所學生孫以臻表示,他們有感仙渡莊旅舍隨著關渡火車站的拆除,變成城市的邊緣地區,漸漸被淡忘,就像許多社會現象因新事件失去大眾關注。於是27位來自北藝大各系所的學生,以「備忘」為副題進行創作,期望藉由作品重現被遺忘的議題。

【專欄】陌生人來電 許家禎以陪伴終結寂寞

許家禎每天都將陌生人的對話內容傳真到展場,看清「人之所以寂寞,是因為一直在兜圈子」。 
圖╱許家禎提供

 【記者郭于珂綜合報導】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所學生許家禎曾覺得不被別人理解,感到寂寞,她發起《我根本(不)需要你》等行為藝術計畫,在展場上放置手機,鼓勵陌生人撥電話給她,希望透過與同樣寂寞的人聊天,填滿空虛的內心。

性侵現場搬上台 重繹百老匯經典

台藝大戲劇系學生上演《魚人》,以非寫實風格呈現強姦劇情,探討受害者心境。 
圖╱台藝大戲劇系學生提供

 【記者盧俐妤新北報導】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學生5至7日於實驗劇場上演戲劇作品《魚人》,改編經典百老匯劇本,以芭比造型、夢幻素材等非寫實手法呈現角色外貌、強暴過程等,探討性侵受害者心靈創傷,但不被社會接納、反被檢討。

隨性打包展覽品 行動展應景畢業季

柯淮恩取下素描作品,貼上「拍謝!作品包起來了。」的通知,讓觀眾感受藝術家「正在離開」。 
圖╱高中屏攝

 【記者高中屏台北報導】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生柯淮恩走進圖書館中,將展覽中的素描作品從木板取下,捲好圖畫紙後,放進準備好的袋子,最後在空蕩蕩的木板上貼上「拍謝!作品包起來了。」的公告。她3日於台師大圖書館總館一樓舉辦《嘿,我要走了!柯淮恩打包展》,模擬畢業生離校前打包的過程,不定時帶走作品,讓觀眾感受藝術家「正在離開」。

【專欄】苦練「三功」 吳宜蓁舞大刀唱歌仔戲

吳宜蓁雖然嬌小,演起男性角色卻威風凜凜。 圖╱吳宜蓁提供

 【記者李利貞台北報導】台灣戲曲學院歌仔戲系學生吳宜蓁手握大刀、奮力往前一刺,接著睜大雙眼瞪視前方,鏗鏘有力地唱出經典段子〈風雪山神廟〉中林沖復仇的心情。她雖然個子嬌小,演起男性角色卻相當有氣勢。吳宜蓁曾在「『來宜蘭‧尬歌仔』2014全國歌仔戲大賽」一舉拿下表演組與清唱組雙料冠軍,台上的風光亮麗,全來自台下多年汗水與淚水的累積。

新媒體藝術展 互動裝置剖析網路現況

陳亦貞的〈連結〉利用盜版影片的網頁連結,反向定位下載者的IP位置,呈現在世界地圖上。 
圖╱丁敦蓉攝

 【記者丁敦蓉新北報導】「劃時代」聯展6日於汐止社后藝術工廠舉行,來自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所的四位學生以新媒體為媒材創作。其中,學生陳亦貞探討網路對生活習慣的改變,她搜集下載盜版影片電腦的IP位置,加以量化顯示在地圖上,探討現今盜版普及世界的事實。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舊社科院再《燈亮》 台大話劇憶校園時光

台大戲劇社的演員在戶外劇場合影,他們開創先例,利用閒置的舊社科院進行藝術表演。
圖/台大戲劇社提供

  【記者謝佳穎台北報導】台灣大學話劇社於5月29日起舉辦劇展《燈亮Light on》,利用閒置的舊社會科學院,在戶外一連演出四齣戲劇。他們與台大藝文中心的「空間實驗室計畫」合作,首創在舊校區尋找適合空間,並以其既有特質進行編劇及展演。

台大生幽默新繹 黑白郎君述自我認同

台大布袋戲研習社自創戲劇《歸宗》探討仙魔共存與否,圖為國師從天而降,氣勢逼人。
 圖╱盧俐妤攝

 【記者盧俐妤台北報導】舞台上,兩位黑白郎君相遇,究竟誰才是本尊?台灣大學布袋戲研習社5月31日舉辦動態成果展,以「尋道」為主題,自創兩齣布袋戲劇,並翻演電視布袋戲角色,令觀眾耳目一新。

陳廷州追溯二二八 作品訴歷史陰霾

陳廷州參考木刻版畫〈恐怖的檢查〉中的角色,製成塑膠玩具〈228事件場景組合包〉。 
圖╱黃舜廷提供

 【記者高中屏高雄報導】《粗體飛行》聯展5月30日在新浜碼頭藝術空間開幕。策展人、台北藝術大學美術所學生陳廷州表示,文章中較重要的字句常用「粗體」刻意強調,吸引讀者注意力,就像藝術家用創作喚起觀眾關注特定議題。展覽中,三位藝術家分別將主題聚焦於二二八事件、藝術家的身分認同以及台灣年輕人的困境,希望讓觀眾看見藝術家在社會上畫下的「粗體」。

離鄉追求藝術夢 馬國僑生繪《過境》時光

韓筱賢將香料填入蠟染布中,製成香包,以相異的顏色及氣味象徵馬來西亞三民族的共存文化。
 圖╱杜曜霖攝

 【記者杜曜霖新北報導】「我們不會永遠在台灣,但我們可以在離台前留下一些回憶。」一群旅居台灣的馬來西亞留學生5月31日於竹圍工作室舉辦《過境‧TRANSIT》聯展。他們試圖以外來視角記錄與台灣「擦肩而過」的時光,並透過作品介紹馬來西亞文化。

北藝大生親赴寶藏巖 歷史文化成創作靈感

何怡德在展場角落放置書桌,上面擺放許多小女孩照片,牆上則貼滿信件及三張獎狀。 
圖╱何嘉綺提供

 【記者林琪諭台北報導】台北藝術大學教授吳達坤本學期帶領學生每周至寶藏巖上課,學生了解當地歷史背景、環境,並親身體驗寶藏巖文化後,汲取靈感創作,5月27日於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舉辦18人聯展《七十一號》。

第四屆巨像獎 「盼」捕捉瞬間真情

逢年過祭祖,爺爺的眼神總是透露出一個訊息,他多麼想再跟早逝的阿祖見上一面,聊聊現況。
 圖╱許尊凱提供

 【記者郭于珂台北報導】第四屆巨像獎全國大專院校攝影比賽5月30日於Woolloomooloo展覽空間舉行頒獎典禮。此次比賽由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系學生舉辦,以「盼」為主題徵稿。主辦單位解釋,「盼」原意為美麗的眼睛,後衍生為因真心祈求事物而產生的力量。

《飲料大作戰》傳情 微電影復刻青春回憶

主角小橘(左)與同學蓓蓓(右) 在補習空檔討論一年一度的「飲料日」。 
圖╱飲料大作戰執行工作室提供

 【記者曾筠涵台北報導】「我們送的不只是飲料,還有青春。」微電影《飲料大作戰》3日於台灣大學放映,吸引兩百多位觀眾聚集觀賞。此片緣起於高雄高級中學及高雄女子高級中學的傳統「飲料日」,劇情描述雄中學生送飲料給心儀女生的青澀故事。

2015年5月29日 星期五

【工設生求多元技能 望接軌業界專題一】工設生求多元技能 望接軌業界

 【專題記者/丁敦蓉 林琪諭 李利貞 游育慈 郭于珂 高中屏】《遠見雜誌》特刊《2015研究所指南》指出,專精單一領域的「I型人才」已無法滿足企業需求,兼具專業及跨領域知識的「T型人才」才是現今業主偏好。對工業設計系學生而言,作品除設計外觀外,還須考量材料、行銷、成本等要素,具備跨領域知識的能力尤其迫切。

【工設生求多元技能 望接軌業界專題二】設計難實體化 學生嘆理念成空談

 【專題記者/丁敦蓉 林琪諭 李利貞 游育慈 郭于珂 高中屏】學校課程聚焦產品結構、模型製作等設計技能,不過,學生製作實體作品時,往往會觸及App、機械、電子等領域。一旦超出所學範圍,學生便只能空談設計概念,無法做出成品。

【工設生求多元技能 望接軌業界專題三】推跨領域課程 盼打造T型人才

 【專題記者/丁敦蓉 林琪諭 李利貞 游育慈 郭于珂 高中屏】為了讓工業設計系學生擁有多面向知識與能力,成大、北科大等學校陸續推動跨領域學程,聯合各系、各院甚至各校開設合作課程,提供不同專業的學生一起上課、互相學習技術的機會。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毒品喻廣告 《地下女伶》諷文創產業失焦

林冠維飾演阿傑(後),詮釋吸毒者吸食毒品後,神情恍惚地觀賞夢夢的舞蹈。 圖╱狀聲劇場提供
【記者陳詠俞桃園報導】狀聲劇場21日至23日於中央大學黑盒子劇場演出首部獨立製作舞台劇《地下女伶》,以女舞者「夢夢」比喻藝術本質,毒品則隱喻現今文創產業浮華的廣告手法,藉安排吸毒者觀看夢夢跳舞的情節,暗諷商業已凌駕於藝術之上。

藉苦瓜抒情 林依文水墨繪憂慮

林依文描繪兩輛火車從樹叢後交錯而過,就像她離開家鄉,與土地的緣分擦身而過。 圖╱林依文提供

 【記者謝佳穎台北報導】台北藝術大學美術所學生林依文23日於水谷藝術舉辦個展《角落的微光》。她在作品中描繪苦瓜,利用其苦澀的特性,比喻搬家的焦慮,希望以平淡無奇的蔬菜抒發難以掌控的情緒,釋放壓力。

環保樂器敲出節奏 擊樂劇顛覆傳統

演奏家手持鐵筷當作鼓棒,敲擊鐵桶底部與側面,製造出響亮樂聲。 圖╱陳君宜攝
【記者陳君宜新北報導】日常生活中的刷子與桶子,賦予節奏與旋律後,竟也能登台成為打擊樂!台北打擊樂團24日於新莊文化藝術中心舉辦「擊樂HOW HOW玩」,演奏家結合戲劇與生活用具,顛覆傳統對打擊樂的想像,同時也拉近與觀眾的距離,體現「音樂就在身邊」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