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周怡安融中外 三手法繪負面情緒

作品〈滋養〉中的女子是周怡安的投射,無力的雙肩及眼神直接呈現心中疲憊之感。圖/林凱琳攝
 【記者林凱琳新北報導】「悲傷暫留較久,快樂很快就被遺忘。」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所學生周怡安8日於板橋435藝文中心舉辦首次個展「錯落情緒」。她研究西方畫家呈現負面情緒的方式,融入東方元素創作膠彩作品。

 「藝術作品是一種個性上的釋放。」周怡安延伸畢業論文,將呈現情緒的手法分「直接情緒」、「間接情緒」與「象徵」三層。藝術家模擬表現主義畫家孟克(Edvard Munch)作品〈吶喊〉,「直接」呈現當下情感,傳達其「主觀」與「個性」;「間接情緒」作品中,藝術家刻意隱藏心情,觀眾僅能從背景細節感受隱含之意;「象徵」則是借物抒情。 

 花草交錯橫生,蝴蝶停駐在一位仰望蒼天的女子嘴上,汲取她唇邊散發的點點亮光。周怡安以自畫像作品〈滋養〉直接呈現因生命失去重心而感到無力的心境。她表示,作品靈感來自《梁山伯與祝英台》,梁祝殉情後蛻變成雙蝶紛飛,受限的愛情在死亡後重獲自由。她藉此鼓勵畫中為情所困的自己,「換一種思考態度,生活或許有更多可能。」

 「我們往往對看得見的視若無睹,對看不見的恣意想像。」作品〈滋生03〉中女孩以繡球花遮住臉龐,周怡安欲藉此引起觀眾好奇,進而「間接」讓觀眾被畫面營造的氣氛感染。觀眾、台藝大書畫藝術系學生謝福源說:「雖然看不到表情,但低明度的紅色背景讓我感到哀傷。」

 「象徵是寓情於物。」周怡安提高作品〈低語〉中枯萎桔梗花的色彩明度。她表示,外在明亮的狀態與內在枯萎的本質相矛盾,就如桔梗的花語同時象徵「永恆的愛」與「絕望的愛」。她說:「事情一體兩面,觀看時不要只留於表層。」 

 周怡安運用膠彩顆粒大小差異,層層堆疊畫作的明暗與立體感,並依據畫作中不同情緒,調配東、西方元素的比例。觀眾藍柏騰自周怡安幼時開始教導她書法,他表示,她的畫作蘊含書法的線條之美及西畫立體質感。

 觀眾周佑珊認為,作品細節豐富,不僅從畫中人物看出情感,背景中膠彩堆疊的色彩層次也能營造悲傷的氛圍。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