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標題,在新聞中常第一次提到當事人時,也是以台大為代稱,如台大畢業生、台大男,而不是「家住OO縣的O姓男子」,在新聞中也常以「模範生」、「人生勝利組」等刻板印象來形容。令人費解的是,教育部推動教改已久,希望能改變「除了讀書,什麼都不是」的傳統觀感,但現在媒體仍以學歷作為報導新聞的重點之一,並不停加強刻板印象。
為什麼同樣是吸毒,名校生就必須被貼上「怎麼可以做這種事」的標籤?媒體這樣的作為,為名校生刻劃了不客觀的形象,如品學兼優、天之驕子等,他們似乎沒有一絲空間容許犯錯,任何行為都會被放大,甚至有可能會被模糊焦點。
媒體的責任除了客觀報導事實外,也包括「公平報導」。選擇性的報導,本身就是一種議題設定,媒體「選擇」只在名校生出事時報導學校名稱,就已經是不公平地讓閱聽眾產生負面觀感。媒體塑造了名校資優生的形象,卻又喜歡報導名校生走偏的新聞,完全只是出於商業考量來炒作,但卻讓整個社會強行加諸許多不公平的形象在名校生身上。
往後在看這類新聞時,不妨可以想想,名校出身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如果拿掉會影響對新聞的理解嗎?如果沒有,那為何媒體要把它放進來?媒體長期塑造的刻板印象深植人心,如要撼動只能依靠閱聽人的判斷,避免跟著輿論起舞,從而遏止媒體對我們「洗腦」的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