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1596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1596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

高歌留台故事 劉婉瀅唱出遊子心

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學生劉婉瀅真情流露地演唱江蕙的《落雨聲》,將遊子思念家人的心情唱出來,勇奪冠軍。  圖/郭于珂攝

 【記者郭于珂台北報導】馬來西亞文化創意協會與馬來西亞旅台同學會3日於台北誠品松山菸廠表演廳聯合舉辦「第一屆旅台大馬之音歌唱大賽」,四強總決賽的主題為「我的留台故事」。入圍選手須用一首歌說出在台留學的心路歷程,最終由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系學生劉婉瀅以一首台語歌〈落雨聲〉得冠。

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原創音樂大賽 學生唱出人生經驗

「走飛機樂團」表演歌曲〈我與大肚魚〉,訴說不離不棄的友誼,搞怪逗趣,拿下最佳創意獎。
圖/游育慈攝

 【記者謝佳穎、游育慈台北報導】「我想要女朋友!」台上演唱者高舉「單身21年」的橫聯,搔著頭、打趣唱出想交女朋友的心聲,炒熱現場氣氛。「第三屆H.O.T.全國校際原創音樂大賽」總決賽3日下午於台北市信義區香堤大道廣場展開,13組大專院校學生唱出各自創作,一決高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系學生章湘柏將單身經驗寫成歌,奪得第二名。

以賽代訓增經驗  楊昕橋誓披國手戰袍

 【記者曾勢喨台中報導】「104年第25屆會長盃全國溜冰錦標賽」中的自由式滑輪賽事3日於台中市四育國中舉行。大專男子組部分,台北市立大學楊昕橋以幾近零失誤的優異表現稱霸三種技巧項目,而女子組則由亞洲大學徐怡蓓與台灣觀光學院張玲互別苗頭,分括所有項目的金牌。

【全大運】同門內戰 中華林詩嘉射下譚雅婷

 【記者簡卉萱新北報導】「104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射箭賽事2日起於輔仁大學田徑場進行為期五天的賽程。最終中華大學帶走公開女子組射箭反曲弓團體賽,再由選手林詩嘉贏得個人賽的金牌。

【全大運】關鍵寢技致勝 體大黃聖庭柔道四連霸

 【記者陳脩云新北報導】「碰!」選手摔在道場地面上發出陣陣撞擊聲,「104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柔道項目公開男子組一、二級3日於板橋體育館舉行決賽。第一級賽事由國立體育大學黃聖庭四連霸摘金,文化大學簡家宏則三度蟬聯第二級冠軍寶座。

【全大運】賽末關鍵一擊 黃彥傑軍刀險勝

 【記者鄭錦隆新北報導】「104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擊劍項目3日於新北高工志清堂登場。公開男子組軍刀決賽戰況激烈,台灣體育運動大學黃彥傑最終以15:14的一分差擊敗對手,驚險獲勝。

【全大運】化壓力為激勵 潘炫瑋首「跆」金

跆拳道對打項目公開男子組58公斤級決賽,體大潘炫瑋(右)發揮身高優勢成功壓制對手。
圖/黎彣彥攝
【記者黎彣彥新北報導】各校校歌、隊呼與選手中氣十足的喊聲迴盪於板樹體育館。「104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跆拳道項目於1日起展開連續六日的激烈賽程。本次國立體育大學在公開組對打項目拿下8金2銀3銅,且包辦品勢公開組五種項目中的三面金牌,為最大贏家。此外,彰化師範大學拿下對打公開組8金3銀2銅,是該校隊近年來最佳成績。

大學報1596期PDF

大學報1596期 PDF by uonlineblog

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原民傳統漸消逝 青年踏上尋根路三】化解危機成轉機 善用科技新傳承

東華原民舞團結合影像與聲音,述說台灣泛紋面族群的故事。 圖╱莎優‧悟吉納提供

 語言為原青文化失根的首要問題,儘管尋根面臨許多困境,很多人仍把握機會學習。此外,相較於上個世代,原青不僅掌握科技能力,還擁有更多教育資源。他們善用長處,化危機為轉機,創造年輕世代獨有的文化保存方式。

【原民傳統漸消逝 青年踏上尋根路專題一】接觸部落機會少 面臨文化認同危機

東華大學原青創建「小米園」,將小米種植知識帶回校園,盼尋回部落記憶。 圖╱東華小米園提供

 【專題記者/杜曜霖、盧俐妤、陳君宜、謝佳穎、陳詠俞、曾筠涵】傳統與現代、都市與原鄉等衝突,不斷衝擊著原住民青年。隨著族語、傳統祭典、神話傳說等部落文化漸漸消逝,新一代原青面臨失根危機。但他們並不氣餒,積極參與尋根行動,極力扭轉「黃昏民族」一說,保存與傳承部落生命故事。誠如作家鍾理和在《原鄉人》中所提到,「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

【社團評鑑僵化 盼訂多元標準三】校應加強輔助 廣納評量項目

 【副刊記者/李丞凱 卜舒綺 邱柏勳】全社評實施計畫中提到,社團評鑑目的為「促進大專校院學生社團活動進步與發展」、「提升社團活動及經營品質」。面對僵化的社團評鑑,校方首要之務,即是重新檢視評鑑標準,回歸其初衷。

實習勞動條件差 生籲制法保障

身穿制服的消防員、醫師等組成「無法救人大隊」參加遊行,抗議政府漠視消防、醫護人力不足的問題。 圖/林怡儂攝

 【記者陳芳珂、簡卉萱台北報導】「縮工時、反過勞、要加薪、禁派遣!」高喊口號、頭綁布條,近兩萬位勞工1日上街遊行,希望政府能嚴格實行《勞動基準法》保障每週40小時的工時。現場更有醫學系及設計系等學生團體到場聲援,期望能改變現今不正常的就業及實習環境。

【圖文】刻瓜注魂

文╱杜曜霖 圖╱梁淑嫻
 「2015臺灣瓜果暨米食嘉年華」2日於台南登場。其中瓜果雕刻賽裡,選手削去各式瓜果外皮、小心翼翼地雕刻花紋,將一顆顆碩大的西瓜化身果雕藝術品。環球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系學生黃詠傑利用西瓜皮與果肉色差呈現凶神惡煞的臉譜與孩童大口吃西瓜的可愛模樣,作品神情維妙維肖,兼具創意與技法,獲得校園組亞軍。

【原民傳統漸消逝 青年踏上尋根路二】溯源陷世代拉扯 盼重拾自身文化

不同族群的原住民青年也會互相合作、交流,產生情感連結,一起踏上尋根路。圖/曾筠涵攝

 近年來原青意識到失根危機,開始回首自身文化,扮演尋根關鍵角色。但在尋根時,不論語言、家庭或部落內部凝聚力等方面,難免遭遇困難與挫折。

掃不安陰霾 生「愛上巴城」

 【記者彭成全綜合報導】4月25日美國馬里蘭州上千位市民上街,抗議警察先前執法過當使一位非裔青年死亡。為掃去美國巴爾的摩暴動後,瀰漫在馬里蘭州不安及嚴肅的氣氛,羅耀拉大學馬里蘭分校(Loyola University Maryland, LUM)4月29日至4月30日兩天,由學生發起「羅耀拉愛巴爾的摩(Loyola Loves Baltimore)」活動,邀請校園師生及社區民眾,一同前來校園廣場,在愛心圖案的白板或紙板,寫下自己喜愛巴爾的摩的緣由,並以「#onelovebaltimore(一心愛上巴爾的摩)」標籤分享至社群媒體,期望更多人能正向思考,趕跑籠罩馬里蘭州陰霾的情緒。

【專欄】亞裔站出來 王耀正開課推種族平等

台裔美籍的王耀正替亞裔學生創造被看見的機會,開設討論亞裔歷史與性別議題的學生論壇課程。圖/王耀正提供
【記者邱劭晴、呂欣綜合報導】美國衛斯理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 WU)學生王耀正(Alton Wang)是台裔美國人,除了對美國亞裔議題感興趣,亦積極替衛大的亞裔學生創造更多被看見的機會。目前他不僅成功開設由學生授課的「亞裔美籍的歷史與性別(History, Gender and Sexuality Through the Lens of Asian American Voices)」課程,更讓衛大校方聘用教授講授亞裔美籍歷史。

【專欄】誤食藥物先判狀態 急救方法大不同

 【記者黃楀珽、廖科驊綜合報導】4月29日中國珠海一位小學生,和同學分享零食後被老師發現是老鼠藥。當日15名誤食老鼠藥的學生被送往醫院,分別進行葡萄糖與維生素輸液才離開,其中三名學生更出現低燒與皮疹症狀。面對誤食藥物的情況,民眾若使用錯誤的急救方法,不僅無法達到救人效果,嚴重者還會有生命危險。

「食」分健康 bintest速驗有害添加物

只要在檢體上滴試劑,再用食安檢測儀器判讀,即可在手機上顯示是否有不當食品添加物。圖/施吉生技公司提供
【記者林子濠綜合報導】一個巴掌大的白色儀器,三到五分鐘內即能有效測出奶、蛋、肉類食品中是否有不當的食品添加物。清華大學、台灣大學、台灣科技大學等跨校學生團隊,在清大創新育成中心輔導的施吉生技應材公司協助下,4月29日發表「bintest」食安快篩檢測儀,未來有望成為個人攜帶式食安檢測器。

來電藥不藥 智能藥盒定時提醒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學生梁偉賢及指導教授與水樽智能藥盒及「最佳論文獎」獎狀合影。圖/梁偉賢提供

 【記者張又筑綜合報導】你的家中有上了年紀的長者總是忘記按時服藥嗎?香港公開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OUHK)學生梁偉賢4月24日發表「水樽智能藥盒」,透過與手機的連結,可以設定用藥時間並提醒病人服藥。這項發明獲「IEEE消費電子國際會議(中國)」頒發的創新醫療項目「最佳論文獎(Best Paper Award)」。

錸-188放射治肝癌 準確滅瘤

 【記者何謙綜合報導】現行治療肝癌方法,不外乎切除腫瘤後接受化療清除殘餘癌細胞,但標靶藥物在體內循環會危害健康細胞。4月29日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員李德偉團隊發表新型肝癌標靶藥物「188Re-HSAM」,能準確殺死癌細胞、不存留體內且可直送患部,不須流經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