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

新媒體藝術展 互動裝置剖析網路現況

陳亦貞的〈連結〉利用盜版影片的網頁連結,反向定位下載者的IP位置,呈現在世界地圖上。 
圖╱丁敦蓉攝

 【記者丁敦蓉新北報導】「劃時代」聯展6日於汐止社后藝術工廠舉行,來自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所的四位學生以新媒體為媒材創作。其中,學生陳亦貞探討網路對生活習慣的改變,她搜集下載盜版影片電腦的IP位置,加以量化顯示在地圖上,探討現今盜版普及世界的事實。

 陳亦貞的作品〈連結〉將一個滑鼠放置在平台上,其對面投影一張巨大的世界地圖,地圖下方約有20多個盜版影片的網頁連結,觀眾只要點擊連結旁的下載鈕,世界地圖上便會出現交互雜纏的紅線,顯示其他下載此連結的使用者在世界的分布。

 陳亦貞藉由盜版影片的載點,反向尋找下載者的地理位置,世界地圖上線越複雜,代表下載者越多。陳亦貞解釋,網路上所有的接收者都是傳送者,下載影片的同時也會洩漏自身情報,「網路世界就是一來一往,不是大家想像中的完全匿名。」

 從虛擬世界回歸到對現實世界的探討,學生陳姿吟展出〈刻意·非刻意〉。她製作兩種頭盔,在頭盔上加上鏡頭及心跳感測裝置,其中一個頭盔可拍攝使用者身周景像,另一個可自拍。陳姿吟說明,她設定感應裝置,當使用者心跳超過100時,代表情緒有所起伏,快門就自動拍下當時的畫面,陳姿吟再將照片貼在牆上展示。她表示,使用者戴上頭盔時,常因為害羞,不敢與人對視,所以鏡頭朝外的照片常拍到模糊的景象,而自拍的照片,有人面露尷尬、也有人開懷大笑。

 陳姿吟提到,生活中總是錯過很多精彩的瞬間,她想要紀錄當下自己的反應及環境的氛圍,因此設計可以即時捕捉畫面的頭盔,讓瞬間成為永恆。此外,她提到,現今太多人拍照會刻意擺姿勢,或是拍了很多張,最後選一張滿意的上傳,喪失最真實的樣貌,因此希望藉作品呈現人們最自然的一面。

  學生游惠諭創作〈轉譯·遲疑〉讓民眾參與測試,將中文詩詞以台語念出,並使用人臉辨識系統,計算人們皺緊眉頭的差距,拍下參與者疑惑、困擾的表情。她在ㄇ字型展場中央,播放各種人們皺緊眉頭說話的無聲錄像,展場右方擷取人們困惑的臉孔,做成動畫漂浮在牆上。而左方則投影許多不同顏色的中文字,她將測試的數據量化,以藍、白、紅顏色區分,代表國、台語轉譯的難易度。

 游惠諭解釋,自己不太會念台語,每次要講都會停頓很久,她觀察到其他人也有此現象,轉換不同語言時,常有非自主的表情變化。她覺得此狀態非常自然,因此搜集這些表情。她也提到,臉孔投影漂浮在牆上,象徵使用者處於某種焦慮、猶疑不定的心理狀態。

 協辦單位、雍和藝術教育基金會營運經理郭一萱表示,新媒體藝術與坊間展覽相比,較難吸引人潮湧入,但四位學生的作品與主題結合度高,尤其作品探討議題雖沉重,卻都明確表達其理念,十分出色。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