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芸旻綜合報導】由成功大學微生物及免疫所教授劉校生帶領的團隊14日公布研究成果,發現傳統治療心律不整的藥物「臟得樂」(Amiodarone)可縮小肝腫瘤體積,未來可望用於肝病患者,作為化療替代藥物。
研究發現經由藥物促進自噬反應可將體內廢物分解,同時發現失去自噬反應的老鼠,較易生長肝腫瘤。研究團隊分析上百筆肝癌患者病例後,發現自噬反應可能與體內的微小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 RNA)「miR-224」有關。而後用市面各種藥物實驗,發現臟得樂具縮小肝腫瘤體積功效,且效果良好。
劉校生指出,全台灣每10萬人約有35人死於肝癌,而每種肝癌治療方式也不同。但目前供患者使用的標靶藥物都十分昂貴且有副作用。以市面上最普遍的標靶藥物「蕾莎瓦」(Nexavar)為例,一顆要價新台幣1250元,一天須服用4顆,一個月的醫藥費就高達新台幣15萬元,且僅50%的患者病情有改善。臟得樂成本低,一顆僅要價新台幣8元,未來可作為肝癌晚期病患的替代藥物。
參與實驗的博士藍昇輝從博士生時期就參與,此研究更是他的畢業論文。提到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難,他表示實驗技術是最難的,「光是克服技術問題就花了我們一年多的時間。」劉校生表示目前藥物在動物實驗階段,使用臟得樂可抑制老鼠體內50%肝臟腫瘤生長。未來團隊目標是進入人體實驗,且比對與動物實驗的差別,找出更準確可抑制肝臟腫瘤的成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