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遇熱變形晶片 服貼器官助檢測

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研究人員首創遇熱能軟化變形的電子晶片,置入人體後更服貼器官。圖為模擬晶片植入體內後變形的過程。 圖╱里德提供

【記者沈瑩綜合報導】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與日本東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okyo)研究人員跨國合作,首創遇熱能軟化變形的電子晶片,置入人體後更服貼器官,減少體內排斥現象,有助醫生觀察病患體內變化。

 電子晶片在人體環境溫度和溼度下,能軟化並自動變形。傳統硬式電子晶片,因形狀固定,在人體易影響器官正常運作,改變醫生判斷。且以平面的電子晶片觀測立體的人體器官,無法測出全貌。而可變形的晶片突破這項困境,使晶片在體內的效用達到最好。

 團隊成員、材料科學工程所碩士生強納森.里德(Jonathan Reeder)表示,團隊過去曾研發出能承受揉皺測試的超彈性電子裝置。電子晶片運用同樣技術,加上「形狀記憶聚合物」(Shape Memory Polymer)作為基底材料,在適當重力和加壓環境下,晶片就能變形,同時維持電子特性。

 形狀記憶聚合物為材料科學工程與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華特.弗依德(Walter Voit)過去領導的研究,發展出能因應外來刺激改變硬度、形狀等物理特性的材料。將形狀記憶聚合物單體照射UV光聚合,並以金屬鍍膜遮罩和半導體材料製成電子晶片的幾合狀電晶體。

 晶片植入體內後的形狀,能在聚合期間預先設定,也可植入後自動適應環境作改變。里德表示,晶片後續使用將遇上比研發時更大困境,晶片植入人體後穩定供電與指令傳達,牽涉到未來生物電子學的無線電與數據傳輸,是極需研究的目標。

 電子晶片可長期依附體內組織,未來將被發展做為治療腦部、神經系統和體內器官長期性疾病與不適症狀的工具。團隊未來將測試能長時間安全置於人體材料,並建立有效感應器及刺激性療程。里德也表示,雖然醫學上曾用過其他彈性電子裝置,但為增加使用安全,人體臨床使用前,仍需進行測試。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