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現代舞融二胡吟唱 「雨」中尋回宜蘭本色

舞者蒙眼代表沒有視覺感官能力的人,唯有認真傾聽「心」的領導才能成長,而有視覺能力者未必看得更清楚。
圖╱龜之劇場提供
 【記者張憲巧宜蘭報導】被白衣舞者包圍的黑衣舞者,在台上左右奔跑,竭盡全力突破重圍,卻總是無功而返。「龜之劇場」11至12日於宜蘭演藝廳演出年度製作《被遺忘的雨季》,以現代舞探索人與家鄉土地的關係。

 《被遺忘的雨季》以雨象徵宜蘭,結合現代舞、傳統戲曲吟唱與二胡演奏,由龜之劇場團長蔡佳君、前雲門舞集舞者黃俊文共同編舞,主要傳達原鄉在開發過程裡的美麗與哀愁。蔡佳君說:「由於雪山隧道的開通已經造成宜蘭許多面貌的改變,加上最近在討論的北宜直線通車計畫也讓我們深感害怕這塊土地會再次地被摧殘。」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舞碼由傳統戲曲吟唱起頭,末句餘韻尚存之際,背景忽然傳來快而有力的節奏聲,舞者從舞台兩側魚貫而出,他們先是伏地,後敏捷伸展全身、迅速抬腿,轉瞬再次貼伏地表。快節奏的舞蹈與緩慢的戲曲吟唱交叉進行,各別象徵城市與鄉村的步調。

 滴答、滴答、下半場以雨季開場,一位舞者站在舞台左方,隨著人造雨淅瀝而下,身上的白色洋裝漸漸透明,肌膚隱約可見。右方一位舞者在揮舞臂膀、痛苦掙扎後,瞬即無助倒地。舞者、台灣藝術大學舞蹈所學生陳靜婷說明,因淋雨具有洗滌之意,所以情感在此刻得以完全釋放。

 「在渡過似是無盡的隧道後,光的那頭,是不是能再一次回到雨季的懷抱之中……」陳靜婷詮釋,渡過雪山隧道就是家鄉宜蘭,每位想家的年輕人都以各自的方法努力生活,各有不同境遇,故結局看似未完,保留給觀眾自由想像。

 觀眾、宜蘭內城國中學生賴紀珠說:「我感覺到他們時而疑惑、時而憤怒。」她認為,雨季象徵傳統的宜蘭,近幾年田地被一幢幢觀光旅舍取代,現代人正在遺忘屬於宜蘭的本色。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