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者在臉頰塗上象徵同志的六色彩虹,其六色分別代表了性愛,力量、希望、 自然、自由,與藝術。圖/葉蓬玲攝
|
【記者鍾易帆、徐懿台北報導】「第十二屆台灣同志遊行」25日於凱達格蘭大道舉辦,今年以「擁抱性/別・認同差異」為主題,盼同志族群看見彼此的不同,並擁抱弱勢中更邊緣的族群。雙性戀、無性戀、跨性別者、身障同志紛紛站出來,盼擺脫污名化困境。
今年參與人數達到歷年最高的6萬5000人,超過120個團體走上街頭,除各大學性別友善社團,台灣性別不明關懷協會、殘酷兒、無性戀中文社群、財團法人台灣紅絲帶基金會等團體均大方地舉起自製標語如「無性也要被看見」、「不同的性傾向,一樣的人權」,讓民眾看見他們的理念。
同志中相對主流族群為女同性戀、男同性戀,相對非主流如愛滋病感染者、性工作者、跨性別者、藥物性愛者、身障或精障同志、雙性戀等。男同志鐵塊(化名)表示,過去新聞報導大都只著墨於同性戀,今年主題明確針對更弱勢的族群,讓上述相對非主流團體願意站出來,勇敢表達自己的主張。
「無性戀中文社群」創社人Robin(化名)表示,無性戀者對任何性別都不會產生性慾,但仍有戀愛的情感。他說,若無性戀者拒絕伴侶的性需求,就會被認為自私,「我們會覺得困擾,應該要互相溝通,而非直接認定為不正常。」目前無性戀社群只佔全世界人口1%,無性戀者汪哲敏說,雖生活不會有障礙,但在「認同」上是弱勢。她會因網友批評他們性冷感、對伴侶不體貼而難過,她強調,性行為應該在雙方皆有需求的情況下進行,「但我們沒有啊!」
跨性別者是指無法認同其出生性別的人。跨性別者葉若瑛十年前浮現不願當男生的想法,五年前他開始留長髮、作女裝打扮,決定以女生身分在社會上生存。雖至今仍不被家人認同,但他說:「如果不值得,就不會繼續了。」他表示,得知有些跨性別姐妹的媽媽會帶著他們買女性內衣,並將以前的衣服留給這個新女兒,「我聽了有多羨慕啊!」
葉若瑛指出,台灣家長很難接受跨性別,「我媽媽一直希望他兒子回來。」他認為,別人常覺得他不孝,卻未看到父母對他的不尊重,「我媽常把我的女裝丟掉,我心理怎能平衡?」面對外界的評斷,他也說:「如果我自己不是跨性別者,要同理真的很難吧!」
「我們就像死豬,被滾水燙兩次。」台灣殘障同志團體「殘酷兒」團長黃智堅表示,身為一名身障同志要突破兩道關卡。首先殘障身體不易被接納,當他們勇敢踏出家門,現實社會中的諸多不便又將他們打回原點。再者,同志身分的認同也是一大難關,他表示,過去身障同志族群只能躲在家或只參與殘酷兒的活動,但這兩三年殘酷兒開始被看見,也願意走上街頭參與同志運動。
男同志宅小華(化名)認為,無論什麼性別傾向,每個人都有愛人跟被愛的權力。提到各類族群的情況,黃智堅認為,所有歧視皆來自不了解,若能理解差異,擁抱就變得容易,「不要因為站上主流之後,就去打壓相對邊緣的弱勢族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