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光復新村的二手書交換屋,純白、新穎的外型與老舊眷村形成強烈對比。圖/馮琪茵攝 |
【記者馮琪茵台北報導】「小建築展系列第一階段:小攤子工作坊」21至26日於台北市內湖、敦化南路、光復新村及西門町展出國外建築師與50位台灣大學生共同建造的小房子。透過民眾與街頭小空間的互動,探究散置於巷弄的建築如何改變台北面容。
置於光復新村的《二手書交換》由挪威建築師貝亞特(Beate Hølmebakk)指導學生設計完成,作品由四個不同高度、面向及角度的純白煙囪組成,與灰黑眷村形成強烈對比。
書屋每面皆有層櫃,民眾可帶舊書來自由交換,而不同高度的門則讓大人小孩都能自由進出。觀眾吳彩珊特地用推車載書來交換,她說:「交換書的點子非常好,有了書屋後大家會開始放慢腳步,注意周遭的環境。」
學員、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學生陳韋辰也表示,因為自己非建築本科系,透過工作坊對建築設計有了更深的瞭解。參與此次工作坊是他第一次接觸建築設計,他希望能設計出能讓人放慢生活步調的小房子。
知名音樂人林強製作的音樂從小房子傳出,位於敦化南路二段林蔭大道上的《街角音樂盒》由英國倫敦建築師彼得.庫克(Sir. Peter Cook)和參與學生設計完成,以八種色彩、不規則多角形外觀,打破音樂盒方形侷限,在一片綠蔭中特別醒目。觀眾陳思儒說:「音樂盒色彩繽紛、造型可愛,讓林蔭街道變得更浪漫、更有人文氣息。」
主辦單位邀請庫克、陳婷娜、貝亞特(Beate Hølmebakk)及來自德國戈茨(Goetz Stoeckmann)共四位建築師,指導來自淡江、成功大學、東海大學、中原大學及實踐大學建築與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共同完成作品。
協辦單位、三乘影像事務所企劃王耀億表示,小攤子可機動搬移,滿足人對於漂泊流浪的想像,跟著使用者移動隨時隨地發揮功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