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交大基因技術 醣類取代石油

 【記者李翊嘉綜合報導】第九屆國際基因工程機械設計大賽(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iGEM)3日至6日於美國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舉行。此項競賽是合成生物學領域年度盛事,決賽有來自歐洲、亞洲及美洲共55隊互相交流切磋。

 合成生物學結合科學與工程領域,將生物科學應用於日常生活範疇。國際基因工程機械設計大賽分為食物與能源、環境、健康與醫藥、製造、新應用程式、資訊理論及軟體等八大類別。參賽隊伍必須以維基網頁、學術海報和現場口頭報告方式發表研究成果。

 亞太區共17隊代表參加決賽。其中交通大學「NCTU Formosa」團隊參加食物與能源類別,發展出「高產量丁醇生產細菌」技術,利用基因改造的大腸桿菌把醣類轉化成丁醇,產物可取代石油供應汽車使用。團隊成員交大生物科技系學生余捷誠表示,參賽過程中遇到最大困難為實驗卡關,顯示實驗條件設定及熟練度問題。未來希望繼續研究、大量生產,細菌產生丁醇所需不同條件例如氧氣多寡、營養成分不同及稀有金屬添加等均是可改善的地方。

 陽明大學「NYMU-Taipei」團隊藉由生存於各種極端環境微生物的酵素,在藍綠藻中建立一套全新的硫元素代謝路徑。台灣大學團隊「NTU-Taida」的作品「PEPDEX」有助於人體快速吸收某些特殊治療所需的肽,例如神經、內分泌及抗癌疫苗等方面。

 荷蘭格羅寧根、中歐斯洛維尼亞及巴黎貝當古團隊囊括決賽前三名,並頒發前16強和21種獎項。上海交通大學代表隊以「Membrane Magic」獲得全球前16強佳績,是亞太區唯一獲獎隊伍。該項作品在大腸桿菌細胞膜上創造蛋白質調控系統,使脂肪酸合成反應顯著加速,單位細胞總脂肪酸合成產量提高將近24倍。並能加速有害物質的分解,有助環境永續發展,也為未來生物能源的開發、利用提出新的解決方案。

 交大生物科技系學生彭凱駿認為,歐美學生作品的完整度與呈現方面有較成熟的表現,與他們競爭充滿挑戰性。此項競賽更提供了與不同領域佼佼者交流學習的機會。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