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昉沂綜合報導】中興大學首創全球第一個可調整流量的土石流觀測試驗站,7日在南投惠蓀林場進行人造土石流的堰塞壩潰決實驗。研究團隊以自然環境作為實驗室,透過人工調整溪流流量,模擬堰塞湖潰堤及土石流狀況。有別於過去的土石流實驗只用數學模式推估,此實驗掌握土石流災害變因,更能提高實驗的準確度。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陳樹群率領研究團隊在惠蓀林場蘭島溪河床上堆置4公尺高的人工土壩,人工引水灌溉南投埔里的能高大圳到乾旱期的蘭島溪,並透過排砂道的閘門調解試驗水量,模擬颱風過後的河川流量,進行堰塞壩潰決實驗。陳樹群說:「此實驗最重要的地方在於1比1原尺寸重現災害真實情境。」先前皆需等待颱風季來臨觀測土石流發生情況,進行事後模擬,無法考量真實環境變因。此實驗藉由人為操控流量,可根據實際雨量調整水流,具有重複性,可不斷調整各項環境變因,以修正數據。
實驗利用惠蓀林場原本就遭到土石流破壞的蘭島溪作為土石流實驗場,在此建置觀測站。研究團隊在可能發生土石流的區段設置攝影機、地聲檢知器、鋼索檢知器、雨量計、水位計等儀器,以取得堰塞壩潰決現場影像、堰塞壩潰決前後的地表震動訊號、大地電場變化、河川流量及水位等即時資訊。加上無人飛行載具從高空中拍攝影像,紀錄土石流發生、運動、堆積和通過各種工程構造物的行為變化,藉此分析土石流造成壩體潰決的機制。
國家災後防救科技中心副研究員陳聯光表示,此次實驗把戶外環境因子納入考慮,脫離實驗室數據的簡化與假設,對於開發和改進測量儀器有相當大的幫助。若累積足夠的精細數據及資訊,加上雨量觀測,可精進災害防制與預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