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情感糾紛染暴力 心理諮詢需求增二】相愛容易相處難 專業輔導渡情關
【副刊記者/邱學慈 吳依宣 蔡昀知報導】張老師基金會副執行長林聯章表示,今年至九月為止,向張老師基金會尋求諮商的大學生共有1萬2950人,逾總諮商人數兩成。其中,在諮詢情感問題方面,又以受困於分手與溝通問題者為大宗。面臨情感問題,大學生除理性溝通、向朋友傾訴、轉移生活重心等自救方式外,亦可接受校內外輔導機構幫助。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湯華盛表示,掌管人類情緒的腦額葉約在20歲才逐漸發育成熟,因此大學生處理感情問題較易意氣用事。另外,網路也影響大學生交友心理,認為「快」、「多」、「炫」才會引起同儕注意。他建議,談感情應預防「月暈效應」,勿忽視兩人之間的摩擦。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副教授詹昭能分析,恐怖情人通常源於人格異常(約占總人口3%),一旦受刺激後就會迸發失控之舉,而這是有跡可循的,人格特質不易改變,透過長期相處與細膩觀察即可發現,例如:平素對方是否絕口不提家庭背景、發生爭執時對方是否有異常行為。「情場如戰場,學會辨識地雷,才能自保。」
除了自我調適外,現代婦女基金會調查獲悉,七成大學生在面臨親密暴力時會求助朋友,因此透過社群媒體於校園推動「好朋友反暴力」運動,可是仍有一半受暴者認為朋友對親密暴力的解決幫助不大。對此,司法社工總督導李姿佳鼓勵大學生尋求專業協助,利用校內外輔導資源,如新北市各區衛生所一年提供四次免費心理諮商。
台灣師範大學學生小球(化名)曾主動向輔導老師求助:「諮商是一種自我了解的過程。」除了舒展心情外,諮商也讓她學習同理心,對於處理人際關係頗有裨益。
「一開始並不熟悉學校的輔導機制,也沒有踏進諮商中心的勇氣。」東海大學學生維妮(化名)表示,她是經由導師引介,才與輔導老師初次會晤。在長期定時晤談之下,她現在已可漸漸接納昔日的人生陰影,也更懂得管理和放下負面情緒。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