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記者/倪千懿 林殷敏 林姳儀報導】9月台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有來自15國共960件競賽作品,角逐15項最高榮譽的鉑金獎,台灣一舉奪下14面鉑金獎,而科技大學學生為得獎的最大贏家,展現出我國學生創新發明的軟實力。儘管奪牌成績亮眼,得獎作品卻難以成為商品。
拓展得獎作品到海外市場、提高專利產品行銷及市場價值是國際發明展主要目的之一。但台灣經濟部工業局民國103年指出,「我國學生每年在國際發明競賽中,屢獲佳績,但國內學校商品化成功率僅0.4%,國外商品化成功率則達3%」,顯示出大學生作品在發明展上得獎後,成功上市的機率相當低。
學生參展除了希望得獎能受肯定之外,也期待自己的作品能被看見。曾參加發明展的遠東科技大學商品設計系學生蔡凱帆說:「我們真的很希望作品能量產,如果政府能協助我們或幫忙我們找廠商的話,說不定就有比較多機會。」他的作品「強光LED燈狗狗指甲剪」已申請到專利,目前也有廠商接洽,但由於廠商尚未找到適合的LED燈,雙方仍在討論中。
一件作品從概念發想、做出模型、開模到量產上市的過程中,廠商需要考慮許多層面,除了學生、校方、廠商三方面的溝通外,也會評估作品上市的風險。聯合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徐義權認為,學生得獎作品無法被量產的確是一大問題,他說:「台灣人口少、市場小,廠商需要評估市場價值後,才願意將學生的產品上市。」
某台灣科技公司曾參加今年美國匹玆堡國際發明展,公司指出學生參加發明展作品的想法創新,但要成為有應用性的產品,仍需要經過改良。
經濟部每年僅播出新台幣200多萬給所有國際發明獎得獎人,以102年度為例,共有152人獲得補助,平均每位得獎人補助不到1.5萬元。徐義權說:「申請專利及參加國際發明展都需負擔鉅額費用,但政府卻只播出小筆金額,兩者之間不成比例。」
徐義權表示,學生在發明過程受到老師指導與校方協助,然而得獎作品需政府與企業家的協助,才能真正落實商品化。遠東科大工業設計系學生王惟蓁說:「學生發明需要動力,大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替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希望政府能多協助我們,將作品商品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