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敞心胸走出舒適圈 拒當文化弱智一】台文化智商低 刻板印象礙跨國溝通

 【副刊記者/李丞凱 卜舒綺 邱柏勳】「文化智商」一詞源於商管領域,強調企業應以開放、尊重的心態來面對不同文化的客群與合作夥伴。近年來不少學者開始強調文化智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應了解不同文化內涵,尊重與包容彼此差異。
 
 台灣地狹人稠,經濟發展仰賴國際貿易,因此許多人強調台灣人應具備「國際觀」,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和不同國家的人才競爭。然而日前網路評論作家張苡絃在「關鍵評論網」撰文指出,台灣人雖然愛強調國際觀的重要性,但其實是缺乏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 CQ)的「文化弱智」。

 什麼是文化智商?美國克蘭納特管理學院教授鄂理(P. Christopher Earley)和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教授洪洵在西元2003年首先提出「文化智商」概念。他們定義文化智商為「在各種國家、民俗和組織文化環境中,能和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有效互動的能力」。張苡絃認為,過往台灣強調的國際觀只不過是「菁英式」的國際觀,但回到日常生活中與外國人進行一般的對話時,就常常會遇到困難。

 「就是對文化的理解不足吧。」東吳大學日本語文系學生白廷然說,自己的日文程度已經相當熟練,但當日本人在講笑話時,有時仍會無法理解,也常看不懂搞笑節目的笑點在哪裡。

 「文化智商就像是跨文化的IQEQ。」吳鳳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助理教授賴明君分析台灣人的文化智商,認為台灣人雖然普遍能理解國際事務,但卻無法展現出適當的尊重與包容。她舉例,台灣人雖然很熱情,喜歡帶外國人到處走走,並介紹自己的好友認識,「但這種熱情對外國人來說有點吃不消。」

 政治大學民族系副教授王雅萍以東南亞文化在台灣的處境為例,指出台灣對國際的認識受到資本主義、工業化等美、日觀點影響,常不自覺把東南亞當成第三世界的國家。

 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學士班學生楊璦芳也觀察到,許多大學生在申請國外志工時,傾向前往東歐、中南美地區,而非亞洲國家。楊璦芳說,有些人想把自己丟到不同文化挑戰自己,「有些人卻是因為有刻板印象,認為東南亞某些國家就是比較落後。」

 文化智商是國際化時代下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東吳中國文學系學生魏郁心認為,文化智商可以幫助我們在面對不同文化的人時,較能夠理解對方的立場和思維,不會侷限在自身民族慣有的思考模式,也能減少彼此的溝通障礙。

 賴明君補充,文化智商對未來就業也有正面影響。與不同國家的人合作或是做生意時,理解不同的文化能協助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決策。公司內各部門在聯繫、協商的過程中,文化智商也有助於不同的立場能良性溝通。


下一篇:【敞心胸走出舒適圈 拒當文化弱智二】缺乏國際關心 外語學習欠文化理解
第三篇:【敞心胸走出舒適圈 拒當文化弱智三】主動與各國交流 提升自身競爭力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