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葆靈作品〈黑夜中路燈下的我們〉,訴說著大家流動易變的情感。 圖╱李昕諭攝
【記者李昕諭台北報導】「創作是趟孤獨旅程,但有夥伴支持就能讓藝術注入嶄新力量!」成軍兩年的「少遊島繪社」第2號創作展《致親愛的你》8日至4月27日在金車文藝中心台北館展出,26位藝術家,運用畫筆與多樣媒材,向身邊最親愛的「島民」傾訴相處時的點滴心情。
少遊島繪社裡的藝術家互稱對方為「島民」,因社員都生活於藝術的島嶼中,相互扶持前進。臺灣師範大學美術所學生林葆靈作品〈黑夜中路燈下的我們〉,用墨與壓克力繪出黑暗中騎著腳踏車的「島民」,在微微月光與路燈的照耀下,展露出燦爛的微笑。顏料在畫布中流動、潑灑,訴說著「島民」流動易變的情感與充滿不確定的未來。畫中的黑與白象徵光與影,就如現實中的愛與恨,也像「島民」競爭又扶持的感情。林葆靈說:「那一夜在宜蘭,我們一起騎著腳踏車找路回民宿,在黑夜裡一起前進,如同我們社團也在努力摸索前進。」
「一開始加入的時候覺得有點麻煩,但後來發現在過程中,彼此激盪了許多創作的火花也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林葆靈說。他舉例,之前社團一起去宜蘭做公共藝術,晚上大家在吃烤肉,他吃素沒有參與。當時一同前去的藝術家呂志文很貼心地幫他煮了一碗熱呼呼的麵,讓他備感溫情。
臺師大美術所學生侯忠穎表示,他加入社團不久就遠赴英國深造。所以他只能在地球另一端,用鍵盤與滑鼠,看著一張張來自台灣「島民」的歡樂合照。他透過作品〈記憶〉,用油墨印上成千上萬個細小的英文字母,最後組成一幅手指紋的印痕,象徵自己與遠在台灣的「島民」,只能透過滑鼠上一個又一個的指紋連結,表達他心中抑鬱的心情。
展覽中亦有藝術家透過多媒材的方式向「島民」訴說親密的情感。劉鳳鴒作品〈其後〉,用黑色的線在米黃色的布上縫上一個個字句,彷若書信般,訴說「島民」互相交流勉勵,她將激盪出來的情緒,全深藏在富有溫度的布料上。魏瑋廷作品〈愚者的聖山〉,用顏料畫出樹木的紋理、青苔與雲海,三者重疊而出。魏瑋廷表示,社團裡的長輩們都不藏私,也不吝於相互幫忙。創作孤單時,還有很多肩膀可以靠。但他也強調,「島民」的關係,就像樹木上的青苔般,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
少遊島繪社於民國102年成軍,成立至今,「島民」共同走訪各地、駐村創作公共藝術,體現創作不再只是關在工作室中的單一途徑,將其拓展到生活中。一年後,《致親愛的你—少遊島繪社第2號創作聯展》發表,以獻給「島民」的心情為出發點,期盼展現這段歲月的相處感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