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食安影響大 生活正改變

 【記者鐘敏瑜、蘇俞璇、王佳婷、林凱琳、許嘉玶、郭翊軒、柯皓翔綜合報導】民國100年塑化劑、瘦肉精事件引發軒然大波。毒澱粉、胖達人、大統油事件讓「假」成為去年的年度代表字。台灣食安風暴不斷擴大,民眾開始關注食安議題,並透過實際行動,讓自己吃得更健康。

民眾外食比例減少
 過去,多數人以便利作為飲食的標準,但在方便背後,「外食」其實暗藏危機。民眾不全然了解自己吃下的食物來源為何,使健康受威脅。例如知名連鎖餐廳「饗食天堂」101年爆發食安事件,其所提供的生蠔料理含諾羅病毒,一周內造成62位顧客腹瀉。

 TVBS針對20歲以上民眾所做的調查,1026月毒澱粉事件發生後,約72%民眾減少外食;同年10月的假油事件後,則有約46%降低外食頻率。
   
 食材來源與店家衛生等因素都容易影響飲食安全,外食民眾雖較難得知食材來源,但可自行把關店家衛生。在外用餐時,可以注意老闆拿錢的手是否汙染食材,或廚師是否戴著口罩。最近食安風暴不斷,民眾亦開始親自下廚,掀起一波「自煮風潮」。


全民自「煮」運動
 「TLC旅遊生活頻道」10212月發表針對2050歲民眾飲食習慣的調查,發現毒澱粉和瘦肉精等食安風暴後,有15.3%的民眾開始動手下廚、15.8%自備便當,其中更有68.3%認為吃自己做的菜會更安心。

 「自煮風潮」強調為自己的健康負責。食安問題未爆發前,多數民眾只要求食物好吃、方便和價格合理,即使知道過度加工的食物有害健康,仍抱持僥倖心態滿足口腹之慾。但隨近年種種食安警鈴響起,民眾對食物的要求從色香味俱佳,轉向安心飲食。如佳冬高級農業職業學校食品加工科學生採用天然食材自製麵包,而遠東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學生自製油菜麵、豆渣吐司、紅麴核桃燕麥牛軋糖等不含化學添加物的食品,提供民眾更多安全食品的選擇。

 民眾的自煮意識亦反映在廚具銷量上。根據太平洋SOGO百貨提出的數據,自101 年母親節檔期到102 11 月,鍋具銷量達最高峰,大約提升五至六成,顯示民眾在家下廚的需求日益增加。

 1027月台鐵紀念便當盒傳出「超錳」事件,使鍋具、餐具的安全性,更成為民眾關切的焦點。「漂亮家居2013台灣居家用品品牌大調查」顯示,相較於鍋具價格,消費者更重視品質,有56.3%民眾擔心「是否會釋放有害健康的毒物」、55.8%認為「具環保及無毒材質認證,令人安心」。反觀,只有29.2%在乎「價格便宜、優惠超值、符合預算」。

雖然近年國人大多面臨經濟壓力,但碰上與健康息息相關的食安問題,仍十分在意。可看出民眾在自煮風潮下,購買鍋具更謹慎,不再只考慮價格。


食安App為你把關
 「商品安全資訊網」新開發的應用程式「懂吃 Don't吃」,除提供最新的食安問題與食品資訊,還可查詢每月盛產的蔬果,讓「自煮族」在採買食材時,可以謹慎挑選蔬果,為自己健康把關。

 政府也利用新科技,提供民眾更多食安資訊。經濟部工業局研發的「SmileApp,可透過手機掃瞄條碼,查詢哪些產品符合食品GMP認證標準。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也開發「消費紅綠燈」App,將食品、藥品、化妝品三大類的消費資訊,分成綠燈、黃綠燈、黃燈、紅燈四種燈號,顯示事件從輕微至嚴重的影響程度。

 目前已有不少App可檢測食品安全,有些更結合相關食安新聞提供消費者參考,但下載量並不高。因此,政府與民間團體除積極研發,仍須加強宣傳,增加App普及率。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