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記者 侯悠慧、張瑀晴、林冠妤報導】教室裡學生寥寥可數,通識課實到人數永遠比應到人數少很多;上課玩手機、坐在教室最後一排做自己的事,這些情況在現在大學生的通識課中一點也不稀奇。學生把通識課當作「營養學分」、只求分數高,不問課程收穫多少的心態更比比皆是。
教育部民國73年公布「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實施要點」,首設4到6學分選修通識課程。各校至今也致力培育「通才」,紛紛提高通識課畢業學分門檻。
仔細審視各大學通識課現場,問題可不少。各校強制學生需修滿各領域通識課。若對其中一領域不感興趣,學生往往搶修負擔輕的「涼課」。因缺乏學習動機,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翹課情形十分普遍。
教育部民國96年推動「通識教育計畫」,要求學生須選修一定學分數的多元通識課程,但面向及比重由各校自訂。
清華大學將通識課程分為七向度,校方規定學生必須修滿其中五向度,學生認為此規定剝奪選課自由,10月發起連署要求學校廢除向度限制,並獲得部分教師支持。.
成功大學工業及資訊管理系學生林宸毅表示,通識課可以修平常不會接觸到的文學課程。但他也提到:「大家搶修熱門通識,但真正來會上課的人很少,大部分學生以老師給分高低作為選課標準。」清大經濟系學生謝乙辰指出,學生為了達成畢業門檻而選課,難憑自身興趣擬定修課計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