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

文宣涉語言歧視 台大社團道歉

 【記者簡卉萱綜合報導】台灣大學國際英語演講社在5日發送的社課傳單上,印著「台灣國語我不會/國際英語演講會」的字樣,因有語言歧視疑慮,在臉書上引發網友熱烈討論及轉貼。


 台大土木工程系學生周維理在個人臉書發布動態,評論台大國際英語演講社「有什麼資格用外來語言的霸權來壓迫原本土地上的聲音;有什麼資格用取笑鄉音來凸顯你們『國際英語』的高尚」,指出台灣人不應貶低自己的本土文化。

 台大國際英語演講社事後出面解釋:「敝社已與眾幹部們深切檢討,發現我們在使用文字時,忽略文字的涵意與脈絡的多元,更對於台灣社會歷史脈絡中的隱藏傷口缺乏自覺。」並承諾類似事件不會再發生。

 不只台灣國語,近年來台語受到嘲弄的事件也層出不窮。如台北捷運松山線通車前,媒體輕率的揣測捷運「小巨蛋」站的台語讀音,出現了「小粒卵」、「巨卵」等稱呼。民國100年教育部將「台語語言能力認證」更名為「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由於「閩南」有蛇種、野蠻民族的意思,在當時引發歧視爭論。

 美國科學促進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資料顯示,直至西元2099年止,將會有包括台語在內的6000種語言從地球上消失。台大數學系退休名譽教授楊維哲,不僅使用台語教數學多年,更大力支持台語通用拼音。他認為,1945年後的國語運動是台語式微的主因,雖然現今語言上的限制已不再,卻沒有政治上的力量再次規劃復興台語。

 楊維哲相信,台語用詞較中文精確,能訓練人們對語言的敏感度;他也補充,編列台語與中文對應教材,是保存台語的首要之務。另外,家長是否意識到台語的消失,並建立學子學習本土語言的環境,也是台語復興的關鍵。

 同樣使用台語授課的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則說,如果要以台語授課,學生對整學年使用台語授課的接受度或許不高,但若上下學期用不同的語言開課,學生較容易接受。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