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伶琳創作〈視線之下〉,以兩個圓畫隱喻眼睛,盼觀者探索自身視點與畫作的關係 。 圖╱邱伶琳提供 |
【記者林琪諭、郭于珂台北報導】麗品畫廊21日展出「巧而華:墨彩創造中的當代視野」聯展,14位藝術家以水墨、膠彩等媒材創作,將社會現象濃縮於小尺幅畫作,帶給民眾另一種觀看世界的角度。
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所學生邱伶琳創作〈視線之下〉,利用兩幅圓形畫作隱喻眼睛,「左眼」描繪站滿小人的七座高山,包圍一座小山頭,「右眼」則畫出另一視角──其實小山頭下還有一個世界。邱伶琳表示,小人的視野被「左眼」侷限,只能看見小山頭,忽略了「右眼」中的龐大世界。
邱伶琳解釋:「人習慣以主觀角度定義事物,導致結論似乎由人們共同制訂,其實很偏頗。」她藉由並呈兩種視角,揭露社會體制的盲點。
北藝大美創所學生蘇煌盛的作品〈展覽〉描繪站在森林裡的男孩,身旁放著展覽櫃,櫃中兩個男孩正在打架。他解釋,「打架」象徵社會事件,比如學運和食安風暴,雖對每個人都有影響,但民眾卻不太關心,「就像在看展覽櫃裏的東西一樣。」
此外,畫中男孩的線條十分模糊,若隱若現。蘇煌盛解釋:「當我憑著記憶畫一個人的時候,我發現無論我跟他多熟,都很難想起他的臉部細節。」因此,他以容易滲透的水墨,模糊畫中人物的線條,影射人與人之間無論多麼親近,都存在隔閡,無法看清彼此。
「施工的目的是為了建設美好的建築,那完成施工的建築是否一定美好?」由北藝大美創所學生涂智惟創作的〈披上美好的想像〉,描繪工地入侵生活環境,成為日常地景。涂智惟認為,許多建設在施工過程中偷工減料,甚至官商勾結,且新建設可能帶來破壞,而非改善人們的生活。因此,她以工地隱喻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事物。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學生徐兆甫的作品〈植物微整形─金紅花系列〉,在植物畫上以金屬顏料與粉末畫出圓點,象徵LED燈,利用改造植物暗喻現代人對整型漸漸開放的態度。他說,現今許多整型資訊出現在各大百貨、街上的LED看板上,因此他仿造LED燈創作,象徵人們也能在展覽空間接收訊息。
邱伶琳說,觀眾其實是「再創作者」,同一幅畫,不同人觀看,會有不同解讀,進而創造出新的詮釋角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