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實驗室」於苗栗大南埔舉行「割稻趴」,參與者用小鐮刀割下稻穗,找回人與土地的連結。圖/萬千華攝 |
【記者李瑄儀苗栗報導】時序進入秋收、冬藏,農人拿起鐮刀,滿載一年的耕耘。23日「大南埔農村辦公室」與台大學生創辦的「社會創新巴士(Social Innovation Bus, SIB)」合作「草根實驗室-豐收大南埔」,帶領近20位年輕人走入農村,體驗割稻、打穀、過篩、綑稻草。
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稻浪裡,10幾頂斗笠東奔西跑。「割下的稻穗不可以放在地上。」大南埔農村辦公室負責人賴咏華再三叮嚀學員,他表示,割下的稻穗已經成熟,稻穀容易掉出,一不注意就浪費一粒米。學員吳香穎表示,花了2小時割稻,回頭一看居然只完成小小一片,農事真的不容易。
農田裡漫著打穀機的「噠噠」鳴響,青年手中握著剛割下的新鮮稻桿,依序在機器前排隊。學員腳踩下方踏板,雙手緊握稻稈,配合噠噠運轉的滾筒,穀粒依序掉入機器底部。賴咏華表示,打穀機能將稻穗和稻稈分離,這次特別準備傳統割稻用的「腳踏式脫粒機」讓學員體驗。SIB共同創辦人、銘傳大學商品設計系學生李宜軒說:「打穀機跟縫紉機很像!」
負責過篩的學員,將分離的稻稈和稻穀放到篩網中,揀出一顆顆稻穀。剛從中央大學產業經濟所畢業的王汶蘭說:「這枝稻穗居然只有六顆稻穀!」另一邊的學員則將完成脫粒的稻稈捆綁,一把把倒立放在稻田中,代表完成收割。稻田的主人黃智勇表示,過去農人會將剛脫粒的稻穀堆成金字塔,在太陽下曬乾。王汶蘭表示,這才是真正「踏在土地上」,深刻了解體會農人的辛苦與食物的源頭。
賴咏華表示,活動將都市人民帶回農村,讓學員親自了解食物的來源,他說:「希望能鼓勵消費者直接和產地購買。」SIB共同創辦人王怡珺表示,希望透過活動拉近年輕人和農村的距離,讓年輕人思考自己可以做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