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社論】不偏重結果 應強調思考

 一枝8元的鉛筆,一打鉛筆(12枝)總價是幾元?答案是12×8還是8×12,這道出現在小學2年級的數學題目難倒了大人,引發熱烈討論。有網友認為題目無意義;更有人認為執著算數列法,難怪教育沒有競爭力。

 然而看似簡單的題目其實代表的是「乘數」與「被乘數」會影響答案「單位」的概念,所以8×12=96「元」才是本題的正確答案。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你我耳熟能詳的名言,不正早已闡明了「只知學習,卻不思考所學的道理,等於一無所知;單憑空想,而不實地學習,也得不到正確學問」。

 然而,現今我們「無聊、沒意義」、「教育沒競爭力」等的輿論,卻是不斷的扼殺教育「思的過程」的殺手。例如先前批評大學教學太過理論化,或是日前在臉書瘋傳,其實是錯將小學「估算法」的題目,當成批評建構式數學的證據大肆抨擊,都在在顯現了只重「結果」而輕過程的現狀。

 已故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曾在史丹佛大學演講時提到,他雖輟學但在大學時期的所學都成了他創業時無形的資產,即使是電腦字型如此細微的部份,都是他以「字型學」為基礎的發想。

 任何創造、發明背後都有其知識背景,而我們的言論,應給「教育」更多的空間。這些不求甚解、不重過程的發言,正是對教育現場所做的錯誤評論。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