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大學成績排名 公平性遭質疑

 台灣大部分大學每學期排名方法是將每個學生的分數加權平均,但每位學生所選的課不同,有人專挑輕鬆易過分數又高「甜課」,也有人不畏吃力難熬卻收穫相對多的「雷課」;有人學分選的多,有人少。在選課給分標準不一之下,一起比較,是否能夠反應學生的學習狀況,或作為輔系、雙修、轉系以及出國交換等的依據?

 有學生認為排名無法完全展現每個人努力的程度,政治大學廣告系學生彭俊堯即表示他因為總得不到好名次而心情低落,「我只是不想念沒興趣又迫不得已的課而已。」但也有人覺得這是一個好的評量方式,逢甲大學資工系學生李淑因便認為雙主修或是輔系的學生需要面對較多的課業壓力,而知識可由老師教授,個人時間管理的能力卻須自己培養,因此參考考試排名不失為一種選擇「懂得妥善運用時間的學生」的方法。

 政治大學教務長詹志禹表示,成績並不足以代表學生的成就,充其量反映了學習的部份成果。但也因被量化的數據容易成為標準,所以被選才單位(轉系、輔系、雙主修、出國交換、申請校內外獎學金、出國留學等)所重視。他還說:「其實,若只根據成績選才,確實可能經常錯選或錯失人才。這也就是為什麼申請入學等選才制度會要求成績以外的許多其它資料。」同時他也鼓勵學生對成績不要有太重的得失心,把重點放在自己長遠的學習上,習得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最要緊。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大學在兩年前便已開始實施等第制度,以「A、B、C、D、E」五個等第作為成績的分隔,期許學生不要再斤斤計較那一、兩分的差距。台大教務長莊榮輝表示,實行初期學生有些不習慣,現在也已經適應了。他還說:「可惜的是,我們原本預計會有其他學校跟進,但目前還沒有。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