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蒐集城市聲音 美生創混音歌曲

活動中的藝術裝置與聲音作品,顛覆人們傾向用視覺認識環境的習慣,倡導以聽覺熟悉居住的城鎮。
圖/尼克.雷西(Nick Lacy)提供

 【記者李佳樺綜合報導】也許看盡了城市風景,卻鮮少靜下心來聆聽城市「說話」的聲音。呼嘯而過的車聲、風吹起滿地落葉的沙沙聲、雨天行人的踏水聲……。美國衛斯理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學生將日常聲音結合音樂,進行混音創作。
 米德爾敦市與衛斯理大學合作,於11日舉行「聽得愈多、看得愈多」(Hear More, See More)活動。去年起,衛斯理大學架設「米德爾敦市混音」網站,蒐集當地居民錄製的日常聲音,如鳥叫聲、孩童嬉鬧聲等。學生利用線上資料庫的音檔,結合音樂編排成曲,並參加「混音歌曲比賽」。

 活動現場播放得獎學生作品,得獎者為克羅.法克斯沃斯(Coral Foxworth)、威廉.布魯斯.李(William Brewster Lee)、艾榮.阮剛那贊(Arun Ranganathan)等。學生發揮創意製作不同曲風作品,如拼湊水聲及呼吸聲營造空靈感。歌曲共同點為搭配多種音效,節奏感強。
 阮剛那贊的作品〈鐘聲〉,主要以鐘聲結合各種音效成曲。他用鐘聲當背景,把敲打桌子的聲音當作鼓聲,並加上像鈸一樣的高頻人聲。阮剛那贊解說,象徵莊重的鐘聲配上孩子的嬉鬧聲,形成特殊對比。

 衛斯理大學學生雅各布.穆新斯奇(Jacob Musinsky)表示,平時不會接觸的社群,因為活動有了合作機會。他說:「我很享受看著大家一起努力及玩樂。」穆新斯奇補充,這是衛斯理大學難得深度參與的社區計畫。

 當天也呈現多樣裝置藝術,創作者將「城市聲音」與不同媒材結合。現場展出由當地藝術家彼得.阿巴諾(Peter Albano)和喬.麥卡錫 (Joe McCarthy)製作的裝置「相機暗箱」。相機暗箱為與房子等高的盒子,牆上有大小、高低位置不同的洞口。參觀者走入相機暗箱中,聆聽裝置內嵌入的城市聲音,並從各種角度觀看盒外世界。

 阿巴諾說明,結合兩種感官元素為最大困難。他們利用盒子阻擋視線,讓參觀者先「聽」為主,以聽覺襯托視覺。

 活動負責人、衛斯理大學學生克洛伊.薩琳那斯(Croy Salinas)說:「創作品充分反映當地生活,藉由藝術重建社區印象。」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