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石詮綜合報導】香港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研發新方法,運用細菌組群、微生物處理法將廚餘轉化為生物能源,不僅能發熱、發電,還可大幅減少垃圾堆填區的廚餘及碳排量。
城大能源及環境學院助理教授李鈞瀚是首位於香港提出「廚餘轉化成生物能源」技術之人,李鈞瀚表示此實驗特點是以先進基因排序研究每一種細菌的特性,觀察數百種細菌構成的不同組合如何於無氧環境下產生甲烷,至今找到成功反應的細菌組群有五個。研究團隊將城大餐廳收集的廚餘放於五個儲有細菌群組的器皿內,廚餘被迅速分解,其中兩組在兩週左右即產生甲烷,剩餘最遲的也在兩個月內見效。
李鈞瀚說明他們將每噸廚餘轉化成420度電,以此實驗成果推算,若把香港130萬噸廚餘全部轉化為能源,預估可滿足香港所需用電量近2%(約11億度電)。廚餘轉化為甲烷的過程還可令廚餘量減少一半,剩餘物仍含有豐富的氮、磷等有機質,可經堆肥過程將殘餘物質減半後製成肥料。李鈞瀚補充,據《環境科學與自然》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的美國團隊研究,此法每處理一噸廚餘還可減少400公斤的二氧化碳排量。
城大社工系學生陳惠欣認為,香港人較沒有環保概念,不大愛惜食物,多數廚餘未及時處理而壞掉發臭。很期待未來此技術能廣泛應用,既能減緩廚餘問題還可應付電力需求。目前研究處第一年實驗階段,研究團隊正致力找出最佳細菌組合。李鈞瀚表示已與香港政府洽談,未來有望合作推廣,減輕香港垃圾堆填區的壓力與排碳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