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專欄】拍片抗議引迴響 葉宗軒投身電影製作


葉宗軒藉自己對社會的觀察與批判創作《相片物語》,指出影像趨於廉價,與過去大不相同。圖/葉宗軒提供

 【記者陳盈如台北報導】「影像是有意義的,而且它提供了一種改變的可能。」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所學生葉宗軒高中時為表達訴求,拍攝校園爭議事件紀錄片獲廣大迴響。他因而選擇藉影像傳達理念,在大學時拍攝《逃What源記》,反思未來方向。

 葉宗軒高中時擔任畢業典禮籌備會主席,然主任卻不願讓學生主導活動內容,甚至撤銷畢籌會。最後他依主任意見安排畢典,但暗自拍下團隊委屈受命、缺乏自主性的困境剪成紀錄片,在典禮當天將影片與學校介紹掉包。此舉引起師生熱烈討論,促使校方修訂畢籌會相關條例,確保學生參與校內事務的權利。葉宗軒說:「我赫然體會到影像的能量這麼強大,也因此投入電影。」

 「上大學後,我學會用藝術家的觀點去拍片。」葉宗軒舉例,以前他拍哭戲就只拍人哭泣的臉。學會電影語言後,他設計角色身家背景,藉此鋪排人物情緒轉換,更善用暗喻讓劇情更加玩味,對比高中時期,手法從青澀轉趨成熟。

 大學畢業之際,葉宗軒開始質疑自我,對未來感到迷惘。他將這股焦慮融入《逃What源記》,描述面臨升學的方蔚因畏懼親友壓力,不敢回家吃年夜飯,於是展開一段旅行。葉宗軒以親人面無表情圍坐在客廳一景,傳達家庭對主角的沉重期待。「我一邊拍戲,同時也是在思考未來。」他用方蔚代表自己,那段離家追求自我的過程,則暗喻他重新找尋拍電影的初衷。

 然而,葉宗軒在《逃What源記》製作過程中遭逢低潮,「看見同學都很厲害,反觀自己原地踏步,更懷疑能不能拍出好作品。」拍攝期間,他陷入自我否定的循環,戰戰兢兢地挑選畫面,苦惱作品無法盡善盡美。為找尋初衷,葉宗軒甚至安排劇組至家鄉台中拍攝。最後《逃What源記》獲金穗獎及美國獨立影展兩項入圍肯定,葉宗軒說:「在最無助的時候,這些肯定帶來讓我堅持下去的極大動力。」因此他重拾信心,朝電影之路繼續邁進。

 「我想繼續用特別的敘述方式去講故事。」今年葉宗軒以作品《相片物語》獲「2014絕攝台中百萬微電影徵件大賽」冠軍金賞獎。他以相片為敘事媒材,將鏡頭聚焦屋中擺放的兩張泛黃底片照和自拍數位照,企圖透過照片主角一老一少的視角,指出科技世界下人的價值改變,但攝影仍能鎖住時間將其變為回憶。葉宗軒指出,以創新敘事媒材結合社會議題是他的興趣。他也嘗試用相機記錄學運及抗爭現場的點滴,期待用攝影集訴說自己所看見的社會。

http://ppt.cc/IJRD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