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悠萱利用海綿、壓克力顏料、塑膠捲、紙黏土等材料,做出逼真的食物,並將它們裝入器皿中。
圖╱林育菱攝
【記者林育菱台中報導】東海大學美術系三位學生,3月25至30日在東海43號創藝實習中心舉辦展覽,名為《史秘疏特別任務》。她們從自身出發,尋找生活中觸動自己的議題,進而發展為藝術品。其中梁悠萱以「料理」為主題探討藝術品與人的關係。
遠看像一般火鍋,近看才發現是用壓克力顏料、保利龍、果凍蠟、BB彈等做成的「藝術火鍋」。梁悠萱因外宿而時常親自下廚,在備料、炒菜的過程中,她發現炒菜和攪拌顏料的動作很像,「做菜和作畫」這個概念便植入腦海中。她從五金行、十元商店和木材行購買材料,模仿廚師做成仿真食物,並將它們裝入各式器皿中。
現場螢幕播放她製作這些「食物」的過程,利用畫筆、強力膠及音效,乍看之下會認為是一般的料理節目。梁悠萱解釋,廚師和藝術家其實是相近的。他們都利用手中的工具,試著做出人類需要的東西。民以食為天,大家都需要吃東西,但藝術品的價值或理念卻不一定能被認同。她希望透過做菜及藝術創作的類比,激起人們對藝術品的關注。
謝佳蓉則利用舊式的戶籍謄本、老照片及自己謄寫的故事,拼湊出18位人物的一生。她扮演「書記官」角色,替他們寫下人生大事。謝佳蓉透過自身經驗及真實事件,以第三者角度書寫虛實交錯的故事。這些紙是老百姓在社會上存在過的證據,不過她認為從文件、社會記憶尋找身分認同,某部分是相當虛幻的,「許多人因為政治、社會因素,竄改自己的戶籍。」藉由此展覽,謝佳蓉從個人觀點出發,提出對歷史的省思。
王保君委託網友留言,並將文句繪成畫作。她表示,即使我們所處的年代網路普及,彼此的溝通卻常是片段而零碎的。人們不斷在資訊海中尋找對方的認同,但往往因為得不到共鳴而中斷。因此她以這些文本為基礎,利用畫筆轉譯字句,繪成圖像。王保君說:「我在繪製圖像中投射部分的自我,同時也是在尋找彼此的認同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