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與竹共處 《邊緣地景》傳承材質生命

  【記者莊傑智台北報導】台北市立美術館12日展覽「X-site地景裝置計畫」的冠軍作品《邊緣地景》。廣場上聳立著格子狀的竹子林,整個裝置由100名中原大學建築系學生親手建造。

 《邊緣地景》是由台灣早期建築中經常使用鷹架的孟宗竹、桂竹,作為裝置的原型。裝置包含三大部分,格狀竹林、線性金屬扶手以及環楊步道,三部分融合之後構築成與美術館內廣場等比例大小的裝置,彷彿將館內廣場往外延展出去,與之相互呼應。

 此裝置同時具備極高互動性,設置在格狀竹林上的環楊步道,開放民眾繞著往上行走。走在步道上不時會聽到竹子嘎嘰的聲音,越往高處走也會感受到整個裝置隨著步伐的震動左右晃動。不過,步道旁也設置金屬扶手,透過不穩定竹子與穩定金屬兩種不同元素的融合,讓人的身體體驗緊張與安定的共存。

 《邊緣地景》的創作團隊「陳宣誠+任大賢+蘇富源建築師事務所」這次沒有委由營建公司施工,反而是由中原大學建築系學生負責,搬運、測量、組裝、焊接,每個步驟都讓學生實際參與。其中,建築師陳宣誠亦是中原建築系的講師,他表示:「一般在課堂中很難接觸到大型建築,而在這種超越身體大小的龐大構造中,學生可以更多體會到空間與材料的關係。」

 傳承是《邊緣地景》的重要創作理念,三位年輕的建築師,與學生一起學習與竹子共處,體會材質的生命力、特質,也讓學生的建築教育有實踐的機會。中原建築系學生黃宇廷表示兩個月的製作過程中,他的體會很深:「因課堂上大部分都只是做模型,沒有辦法去掌握實際的構圖,這次參與大型建築的製作,就能體驗實際的大小。」

 不過,其實《邊緣地景》的製作並不是自願性參加,而是直接被排進中原建築系的課程內容。對此,中原建築系學生郭佩倫提到:「一開始其實有些排斥,覺得是被強迫來的。但在了解作品的內容、與同學共同完成作品後,很有參與感與成就感。」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