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療程突破 有效治兒童腦瘤

圖為瀰漫型內因性橋腦神經膠細胞瘤(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s, DIPGs)經屍體檢測後在顯微鏡下的成像,影像經過蘇木精和曙紅染色。 圖╱帕維爾.巴克斯科維茲提供。

【記者沈瑩綜合報導】睽違25年,手術和化療都無法有效治療的兒童腦瘤終於有新發現!加拿大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檢驗醫學與病理學系教授辛西雅.哈金斯(Cynthia Hawkins)與博士候選人帕維爾.巴克斯科維茲(Pawel Buczkowicz)和派翠西亞.羅卡波絲(Patricia Rakopoulos)透過屍體檢測,發現「瀰漫型內因性橋腦神經膠細胞瘤(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s, DIPGs)」的三個亞組,因有相異分子結構,未來可依案例以不同療法有效治療。

 瀰漫型內因性橋腦神經膠細胞瘤占兒童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10%到15%,好發於五到九歲的兒童。由於癌細胞和正常細胞在腦中緊密交錯,是醫界公認最難治療的腫瘤之一。過去,被診斷出的瀰漫型內因性橋腦神經膠細胞瘤都被視為相同種類,對兒童和成人使用相同療程,但效果不佳。

 研究發現,瀰漫型內因性橋腦神經膠細胞瘤可細分成「H3-K27M」、「Silent」和「MYCN」三種不同的結構,其中H3-K27M為最大亞組。由於成人腦瘤和瀰漫型內因性橋腦神經膠細胞瘤有不同的突變基因,雖然外觀類似,但在兒童及成人身上需使用不同療程。

 由於用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所獲資訊有限,活體組織樣本又少,哈金斯團隊因而投入屍體檢測研究。團隊成員巴克斯科維茲解釋,以顯微鏡檢測屍體的腫瘤細胞,對腫瘤分級和判斷擴散程度很有幫助。而屍體檢測也讓研究團隊能全面研究腦和脊椎,有助了解腫瘤生長和擴散。

 巴克斯科維茲從研究所就開始投入腦瘤研究,並在多倫多病童醫院(The 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擔任研究助理超過七年。他表示,腦瘤的複雜性和挑戰性吸引他加入此次計畫。其中最大挑戰是蒐集樣本,巴克斯科維茲說,團隊多年來得到許多病人及家屬同意,加上跨國合作者協助提供研究樣本,才能有這樣突破性發現。

 團隊嘗試針對不同腫瘤特性,提供個人化治療。巴克斯科維茲表示,本次發現替藥物設計找到新方向,「我們對不同腫瘤個案的了解越深入,越能進行有效治療。」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