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遺傳學」又稱「表觀遺傳學」,是一種遺傳學分類,主要探討在不改變DNA序列前提下,通過其它方式,控制基因對生物表體的呈現與DNA的結構。也就是透過後天行為來影響基因的表現並能遺傳後代。
外遺傳學中,影響基因的後天行為有很多種,其中較尋常的例子,像是長期的藥物使用或飲食生活習慣,都可能對基因造成影響。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謝翠娟認為,長期熬夜、暴露在吸菸環境過長、藥物使用、或不良飲食習慣等行為後果,會造成氧化壓力或毒素堆積在身體內,可能影響基因或外基因。
至於如何遺傳,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陳全木說:「後天行為的影響,會在精子與卵子的染色體留下被稱為『基因銘印』的標記。」他指出,一般比較不深刻的銘印在卵子精子結合,染色體重組後可能會消失,但像在饑荒、寒冷等極端下生存的物種,為求生存,基因銘印深刻,便較容易遺傳。
18世紀提出「用進廢退說」的讓.巴蒂斯特.拉馬克(Jean-Baptiste Pierre Antoine de Monet, Chevalier de Lamarck)認為,生物為生存會使基因「主動」順應環境,並遺傳後代。但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提出「物競天擇」,認為生物會因自然環境「被動」淘汰不必要基因。達爾文理論普遍獲得學術界支持,直到外遺傳學自20世紀後半興起,才悄悄為拉馬克平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