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學聲覺醒 公民意識發酵專題一】學聲覺醒 公民意識發酵

 

資料整理、製表╱蘇怡曲

 【記者蘇怡曲、林玲敏、王少筠、林欣儀、許芷翎、許映嘉專題報導】近一年來,許多社會運動發生,參與的學生越來越多,太陽花學運爆發後,學生對政治的關注度達到最高點,也間接提升大學生的公民意識、開始關注社會議題。公民意識對大學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除了學運,大學生也藉由選舉權、遊行、製作相關物品等方式表達意見,公民意識正在校園中發酵!
 
 大埔案、旺中、核四議題,再到太陽花學運,大學生逐漸培養公民意識。中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陳光輝表示,有些社會議題過去是沉寂的,隨著時間累積,學生會發覺不公平的事情正在發生,便開始注意。

 「民主社會需要很多人有公民意識,不然我們的民主會崩潰。」陳光輝提到,若大家冷漠不願意參與,民主權利會集中在少數人手上,進而控制社會。他認為,至少要有一定的參與跟關注,才有辦法讓台灣有真正的民主運作。

 據本報調查,91.52%的大學生同意大學生應該關注公民議題;31.88%的大學生最關注政治議題,其次是環境議題;選擇「房價」、「油價」、「勞工」等為最關注的社會議題的大學生不到2%。

 針對此現象,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李酉潭表示,政治和環境問題都是公民正義最重要的概念,政治跟環境議題若解決,房價、油價都會隨之破解;大學生關注政治、環境,代表整個台灣有機會進步。他也提到,太陽花學運對提升大學生公民意識有相當大的幫助。

 然而地理上的距離還是讓大學生難以直接參與公共議題,澎湖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王明輝就表示,僅少數同學關注太陽花學運,大多還是較關注日常生活的事。澎科大資訊管理系學生郭原甫也提到,由於澎湖是離島地區,礙於地理限制,除了透過報章雜誌,多數居民缺乏對於本島時事的連結,「澎湖僅一所科技大學,而且沒有公共事務相關科系,缺乏公共議題討論空間,所以降低了學生對於時事的瞭解。」

 身處的環境不同,接觸的議題也會不一樣,淡江大學德國語文學系學生周有萱覺得,即使是同一個國家的公民,仍來自不同社會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包容多元聲音也是迫切需要學習的。郭原甫認為,大學生涉世未深,要培養時事認知及思維判斷,才能與社會接軌,因此公民意識對於大學生是必要的。

  大學生公民意識與大學教育有緊密關聯。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系教授李琪明提到,公民意識是要被教育的,大學的基本教育裡面不可脫離公民素養。周有萱則認為,當大學生能毫不忌諱地在課堂上討論公民議題才能提升公民素養,否則公民教育也只淪為形式上知道公民的意義卻沒有參與。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沈宗瑞表示,大學公民意識展現在通識教育裡面。過去,大學所有的共同科目包括通識教育都由政府規定,後因違反大學言論自由被取消,民國73年起陸續出現很多對媒體、政治等批判的課,「這教育讓學生敢對社會的議題發言。」

 現在的大學生成長在民主開花結果時期,李酉潭認為,學生沒有體會過野百合的階段,太陽花學運讓他們發現自由民主並非理所當然。「自由就像空氣一樣,擁有時不覺可貴,太陽花學運就是年輕人發現『空氣』好像不新鮮了,大家就都跳出來。」太陽花學運是場高素質學生運動,喚醒了更多年輕人,無論是否參加,年輕人的公民意識越見成熟。


下一篇:【學聲覺醒 公民意識發酵專題二】下修公民門檻 促社會新陳代謝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