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蔡奇宏作品〈獻聲體〉以五種水波呈現心中掙扎與矛盾,表達口難言心澎湃的情境。圖/林凱琳攝
|
「若數位藝術不再強調數位,使用經驗將是它的嶄新理解。」策展人、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所學生王又安解釋,藝術家使用數位產品的經驗為他們創作泉源,而媒材只是實踐藝術的工具。因此「進化之力」以人為出發點,從身體和思維兩大方向探討人與數位的關係,王又安強調「以數位經驗歸類藝術或許是未來新趨勢」。
作品〈紙人展-胃零零貳〉為二幕裝置,左幕以綠色皺褶報紙為佈景,不斷眨動的眼望向垂死老狗留下潸潸淚水。右幕中,前肢被纏綁的狗垂掛屋頂。藝術家、北藝大新媒所學生張徐展解釋,至高眼睛代表人以神的視角俯視傳統產業沒落,因憐憫不禁流下淚。他進而說明,狗被吊掛屋上如等待火化的紙紮人,隱喻傳統工藝儘管掙扎也難敵社會變遷。
「紙糊作為工藝是種驕傲,但作為產品卻是種自卑。」張徐展表示,以偶動畫重現記憶場景,探討個人歷程與家傳糊紙工藝的生存關係。他說明,作品中垂死掙扎的狗猶豫是否離去,如傳統藝師因時代變遷而遲疑是否歇業。觀眾、僑光科技大學生活創意設計系學生張菁文表示,數位螢幕上看見傳統工藝的掙扎,心中對數位與傳統間產生矛盾衝擊。
藝術家蔡奇宏作品〈獻聲體〉以程式控制氣壓鑽衝擊壓克力箱中植入的水,具體呈現藝術家的心情起伏。蔡奇宏表示,平時因無法直接說出心中感受而遭誤解,因此以作品表達「傾聽我」的心聲。他說明,氣壓鑽噴出的氣體如人們對他說的話,水波撞擊外箱象徵他不擅言辭的心情於箱中波濤洶湧。
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所學生黃彥超作品〈電子運體者〉中以粉筆繪出電子運作各色線條,以使用電子媒材經驗為靈感,作品表達對訊息運作的複雜感受。黃彥超認為,人接收資訊常同時開啟多個視窗,試圖於不同場域間跳躍,因此他以身體為主體描出抖動線條。王又安認為,作品以非數位媒材繪出數位經驗,即能稱為數位藝術。
王又安說:「數位藝術不斷發展,除了媒材創新,思維或許能以『進化』的速度向前邁進。」藝術家鄭宜蘋認為,技術如何進步可預想像而知,但人類思維跳躍進化才是藝術泉源的起頭。觀眾、北藝大新媒所學生李冠宜表示,本展從思維角度探討數位藝術,讓藝術的層次不再流於媒材,而是心靈層次的感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