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霆羽以墨條雕刻上色而成的核廢料桶模型,搭配磚塊硯台,讓觀眾有機會磨墨提筆作畫參與創作。圖/廖庭儀攝
|
【記者廖庭儀台北報導】「當水墨離開平面繪畫後,還有什麼可能?」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班學生曾霆羽17日起於誠空間舉辦「大智慧:2014曾霆羽水墨個展」。他揉捏並雕塑墨塊,透過平面、立體裝置及錄像表達生活思維,翻轉大眾對筆墨紙硯的認知。
「這是一段孤單、辛苦的過程。」曾霆羽對水墨情有獨鍾,嘗試多年平面創作後,進而思索如何立體化水墨藝術。「我用一種土法煉鋼的方式,自己查資料去揉墨團、調配膠炭比例。」他歷經波折後終於成功自製墨條,為其雕琢、上膠與調色,打造蘊藏個人思維的立體作品。
數個墨製的核廢料桶呈金字塔型堆疊,塔頂上方倒掛一瓶礦泉水,清水緩慢流滲核廢料墨塊,在底層宣紙留下墨彩暈染痕跡。曾霆羽透過立體裝置作品《能量》,闡述他對核能議題的觀點。
「這件作品是動態的,每天的樣貌都不一樣。」藝術家讓水與墨塊交融產生墨漬,在紙上形塑圖像,反轉傳統提筆沾墨作畫形式。他認為,核廢料無論被安置何處,它終會隨時間流逝汙染土地,造成無法抹滅的傷害。「我不想把話說死。」他說,取名「能量」而非「核廢料」,希望較中性的名稱能擴展觀者想像。
「我想讓朋友們成為我創作的一部分。」曾霆羽提及,古代雅士喜愛在茶餘飯後提筆評論好友書畫,稱為「題跋」。他在磚塊上放置核廢料墨條,一旁附毛筆及宣紙,邀請觀眾磨墨題字。他說:「之後會把大家的題跋與《能量》並置裝裱,變成互動式長卷創作。」
開幕時藝術家再現其作品《大智慧》。他以一個進化至只剩巨大眼球之生物出現做為開場,然後不斷地低頭滑手機,但定眼一看,發現其右手拇指套上特製陶瓷硯台,左手拿墨條製成的智慧型手機,配合樂曲輕快節奏,用手指(硯)在手機(墨)上滑動。,連結「磨墨」及「滑手機」兩樣毫無關係的動作,呈現低頭族不停滑手機的現象。他說:「我想突顯彼此在生活中出現的唐突,兩者都是我嘲笑的對象。」
「我想把我看到的東西直覺投射在作品上。」曾霆羽說,此次個展涵蓋五年創作,細述他轉化水墨認知的過程。以往他總苦思經營作品,卻發現「這樣的思考離自己越來越遠。」去年5月他開啟《曾老梗日記系列》(紙本設色),直接勾勒生活當下的悸動,他說:「這樣讓我找回自己最原始、毫無修飾的狀態。」
觀眾、師大美術系碩士班學生侯珮瑩表示,橘光縈繞展間給人溫暖氛圍,「走了展場一圈,除了靜態創作,還聽到錄像的活潑聲音,讓我覺得這是一場很多元、精彩的展覽。」
數個墨製的核廢料桶呈金字塔型堆疊,塔頂上方倒掛一瓶礦泉水,清水緩慢流滲核廢料墨塊,在底層宣紙留下墨彩暈染痕跡。曾霆羽透過立體裝置作品《能量》,闡述他對核能議題的觀點。
「這件作品是動態的,每天的樣貌都不一樣。」藝術家讓水與墨塊交融產生墨漬,在紙上形塑圖像,反轉傳統提筆沾墨作畫形式。他認為,核廢料無論被安置何處,它終會隨時間流逝汙染土地,造成無法抹滅的傷害。「我不想把話說死。」他說,取名「能量」而非「核廢料」,希望較中性的名稱能擴展觀者想像。
「我想讓朋友們成為我創作的一部分。」曾霆羽提及,古代雅士喜愛在茶餘飯後提筆評論好友書畫,稱為「題跋」。他在磚塊上放置核廢料墨條,一旁附毛筆及宣紙,邀請觀眾磨墨題字。他說:「之後會把大家的題跋與《能量》並置裝裱,變成
開幕時藝術家再現其作品《大智慧》。他以一個進化至只剩巨大眼球之生物出現做為開場,然後不斷地低頭滑手機,但定眼一看,發現其右手拇指套上特製陶瓷硯台,左手拿墨條製成的智慧型手機,配合樂曲輕快節奏,用手指(硯)在手機(墨)上滑動。,連結「磨墨」及「滑手機」兩樣毫無關係的動作,呈現低頭族不停滑手機的現象。他說:「我想突顯彼此在生活中出現的唐突,兩者都是我嘲笑的對象。」
「我想把我看到的東西直覺投射在作品上。」曾霆羽說,此次個展涵蓋五年創作,細述他轉化水墨認知的過程。以往他總苦思經營作品,卻發現「這樣的思考離自己越來越遠。」去年5月他開啟《曾老梗日記系列》(紙本設色),直接勾勒生活當下的悸動,他說:「這樣讓我找回自己最原始、毫無修飾的狀態。」
觀眾、師大美術系碩士班學生侯珮瑩表示,橘光縈繞展間給人溫暖氛圍,「走了展場一圈,除了靜態創作,還聽到錄像的活潑聲音,讓我覺得這是一場很多元、精彩的展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