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李永展分析,台灣的大學所在地情況多元複雜,如台灣師範大學位於夜市商圈、北大位於都市計畫區、交大位於科學園區等,因此,教育部與學校在規劃、制定政策時,須主動與地方政府合作,因地制宜,並建立居民、學生向政府溝通的管道,深入了解當地需求,才能從根本解決大學城遇到的困難。
他也強調,若要成功推展大學城,首先須有「共同體」的觀念,有了大學與社區共存共榮的觀念,才不會總是偏向單方利益。所謂的「共同體」,就是將傳統地緣社區提升至合作性社群、有共同目標的社群。透過社團、課程,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親自與周遭社區互動,並且開放校園讓居民能在校園內進行休閒活動,也能了解現今高等教育環境,如此教學相長,雙向了解,便能達到「共同體」的概念。
宜大先從打破有形的籓籬開始,將校園圍牆降低或是拆除,並在校園增設許多小型出入口,除規劃較安全的路線供居民穿越校園,也意外讓各個出入口成為小商圈,帶動地方發展。而為了維持社區整潔與秩序,校方規定學生必須將機車停放至校園內。現今許多相關工程也開始動工,希望未來能達到全面性透明開放。「大學特別需要開放。」薛方杰認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若過於封閉,發展便僅侷限於教室內。相反地,若大學校園開放,大學生自知為周遭社區一份子,經潛移默化、互相幫助後,便會了解如何去服務大眾,「高等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育發展國家人才、服務社會」。
暨南國際大學推行「水沙連大學城 公民素養陶塑計劃」至今三年半,以大學城為願景,進行資源整合,盼能加強埔里鎮社區居民與學生共同意識。校方不定期舉辦沙龍講座、發起環境保育運動,同時邀請地方居民與學生參與。特別的是,活動地點幾乎選在社區內,且講座主題皆由埔里鎮延伸。例如,因應埔里鎮紙產業沒落而有的紙沙龍系列活動,讓學生深入探究地方歷史文化,進而去思索地方產業轉型。計劃執行長劉明浩表示,藉由活動增加社區居民與學生交流機會,互相了解、合作,同時學生能從當地思維出發深耕議題,培養問題意識。
劉明浩發現,經暨大實行大學城相關計畫後,學校與社區間關係變得更緊密,雙方也守望相助,達到共榮共利的成果,而校方則是擔任兩者間橋梁。他建議,校方在規劃大學城之前,校內必須與社區達成共識,且應妥善思索自身大學與在地的關係為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