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佾蓉(右四)的義大利朋友準備lasagna(千層麵)給他們吃。 圖/楊佾蓉提供 |
有些交換生因不瞭解當地文化,而鬧出糗事。楊佾蓉表示,她曾想幫一位德國朋友慶生,但適逢聖誕假期,學校放假而無法碰到面,因此決定提前當面給朋友祝福。然而朋友卻阻止她,並說:「我們文化不能先給祝福,會招來厄運。」
在法國,兩人見面會互相湊近臉頰、行「貼面禮」。淡江法文系學生陳思菲表示,當時有一位法國男同學在沒有知會的情形下就把臉貼過來。她說:「我當時嚇到尖叫,還倒退好幾步,場面變得非常尷尬。」後來和那位法國同學說明後,才解開了誤會。
政大英國語文系學生王慧瑀透露,法國人對朋友有明顯分級,分別為點頭之交(connaissance)、一般朋友(copain/copine)、親密朋友(ami/amie)。她說:「我會在意朋友用什麼詞把我介紹給別人。」她表示聽到和自己預期不同的答案,會有些失落。
大學生出國交換也可能因文化差異而碰到難以交到朋友、無法適應等問題。
韓國人聚會習慣喝酒助興,當地大學生也不例外。然而,政大韓文系學生余映萱表示,自己是基督徒,不大認同飲酒文化,「同學、老師聚會都要找有酒的地方,讓我有點害怕,所以我都會推掉。」她後來在韓國教會認識同樣不飲酒的朋友,才比較認識當地人。
種族與文化差異也可能導致歧視。林杰民說明,部分法國人有種族優越感,瞧不起亞洲人,「說我們眼睛小、鳳眼,或認為我們都吃狗肉。」他進入需出示證件場合時,可能因膚色常被相關人員攔下,檢查特別久,「經常會感到不平衡,但好像又不能怎麼樣。」
到日本早稻田大學交換的台大日本語文系學生連昱銓則表示,日本人民族性較保守、會和陌生人保持距離,「問路時,他們會先倒退一步才敢回答。」但他發現當地大學生不懼怕陌生人,且樂意認識國際學生,和他原先預想不同。
一般人普遍認為伊斯蘭國家較保守,女性仍需戴面紗、穿長袍。政大阿拉伯語文系學生黃寶蓮提到,到突尼西亞交換時發覺當地因法國殖民及茉莉花革命影響,民風漸趨開放,「街上可以看到有女生開始非常時尚的裝扮自己。」
但她表示,當地保守派並不樂見這種情況,自己仍會避免穿著暴露,「有時會覺得天氣很熱為什麼要穿長褲,但還是尊重當地文化。」
蘇克保表示,學生出國交換難免因風俗習慣不同受挫。他表示,學生可以事前瞭解當地風俗民情,研究他們熱衷的事物,如日本棒球、韓國戲劇等等,便能更貼近當地人的生活。
第一篇:【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一】盼增廣見聞 學生適應不良難如願
第二篇:【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二】不諳當地語言 學習頻碰壁
第四篇:【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四】調整態度 拓展國際視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