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ign 手語辨譯溝通項圈」結合動作感應器、手語翻譯資料庫及喇叭,即時翻譯手語。圖/中華大學提供 |
【記者徐霈芯綜合報導】世界三大發明展之一「2015年瑞士日內瓦第43屆國際發明展(Geneva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Inventions)」18日舉行頒獎,今年台灣55件作品參展,共抱回26金16銀11銅,及七面特別獎,獲獎率高達96%,已連續六年得世界第一。
遠東科技大學表現亮眼,四件參賽作品全數獲獎。金牌作品「插槽式燈座、發光基板及燈槽式燈泡」由遠東科大機械工程系教授吳俊毅與學生黃柏樺、戴昭民等人共同研發。吳俊毅表示,傳統燈泡底部都有一塊散熱鰭片,不但重量重且製作成本高,「我們將遠紅外線塗料批覆在一片透明基板上,省去鰭片的製作,整顆燈泡大約可減少60%的成本。」 遠紅外線以輻射方式散熱,可避免傳統LED燈易因溫度過高,導致發光效率下降及壽命縮短的問題。
黃柏樺表示,一般燈泡壞掉時,即使只有少許損壞,也只能整顆丟棄,他說:「此發明只需替換燈泡底座上方的USB插頭,減少耗材同時兼顧環保。」吳俊毅補充,傳統燈泡內部的發光模組是平面狀,照明範圍最多約180度,但我們的是豎立起來的插片,所以幾乎可達360度。戴昭民表示,研發過程很辛苦,「因為實驗參數很難拿捏,細微的分子量都要非常精準,經過不斷嘗試,才抓到成功的數值。」
而另一項作品「iSign手語辨譯溝通項圈」獲得銅牌,為中華大學生物資訊系教授董其樺與學生共同創作。此發明是以項圈為主要外型的穿戴式裝置,配戴在聽障、語言障礙者身上。董其樺指出,此裝置結合攝影機、動作感應器、手語翻譯資料庫及喇叭,當聾啞人士需要溝通時,項圈可藉著感應使用者比畫的動作,發出正確語音。
團隊成員、中華生資系學生范元駿說:「看到聾啞人士在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必須請專業人員協助才可進行溝通,更會耽誤時間更會影響行程,因此引發構想。」他未來希望可添加更多人性化的功能,像是能藉由測量脈搏瞭解使用者的情緒反應。團隊成員、中華生資系學生蔡明勳則表示:「有些手語動作並非限於胸前,會超過項圈內建攝影機的偵測範圍,這是目前需要突破的困難。」董其樺補充,此作品目前只有模型,之後需與聾啞學校或相關團體合作,將產品做到可以實際操作的程度。希望未來能讓聾啞人士和一般大眾能更沒有距離、更自在地進行溝通交流與對話,建立無障礙的社會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