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霈芯綜合報導】香港大學副校長何立仁4月17日於港大學生會晚宴的演講提及,學校正在擬定「一國際、一中國」計畫,強制規定學生,需於在學期間至中國及他國各交換一次,並說:「如果不想去中國交換,就不該入讀港大。」,言論引發爭議。
校方稱此計畫有助學生建立寬闊的國際視野。但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指出,計畫爭議在其強制性質,且為何強制交流的地方必須為中國,而非學術成就較出色的英美學府。港大學生岑韵瑜表示,雖明白學校立意,「但學校卻未能解釋清楚為何中國價值就是世界價值,為何每一位學生都需面向中國。」此外,何立仁僅在其就職後首次論壇稍微提及此計畫,便聲稱已與學生充分溝通。
港大學生會校園電視(Campus TV)的問卷調查結果,約1400位填卷學生中,有97%不同意強制學生到任何地方交流學習;78%表示不希望到內地參加交流,明顯反映校方跟同學的意見脫節。港大學生關嘉茵認為,若學生修讀的科目,在其他國家可能會有更適切的對應科目,「強制的中國交換經驗,將會打亂學生對學分的安排」。港大學生溫學晴認為「一國際、一中國」計畫無需強調「中國」的部份,將中國學習經歷的選擇包含在「國際」方面,會讓學生在學習上有更大的靈活性。
何立仁4月20日態度軟化,對其言論致歉,並改口說:「此並非強制性的交換計畫,我們將會和學生討論運作細節。」,前後說法明顯不一致。隨後他公開港大「學術發展計畫(Academic Development Plan, ADP)」的部份內容。資料顯示,港大預計在西元2020年前達成全港大學生皆有「一國際、一中國」交換經驗的目標。引起學生質疑要如何在非強制的規定下達到目標,港大發言人表示,校方是期望2020年前全部學生均能享有最少一次到海外及一次到中國學習的「機會」,而非強制每位學生都要參與,雙方對文件內容的解讀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