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科大工設系學生作品,將輪椅底部改為三角架構,提升使用者的行動自主性。圖/鍾凱元、黃景嵩提供 |
兩人表示,脊髓損傷多為永久性傷害,所以輪椅在損傷者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根據「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調查,20至29歲的年齡層脊髓損傷發生率最高,兩人因此將脊髓損傷青壯年設為目標用戶。鍾凱元說:「這並不代表只有青壯年能使用,只是我們以脊髓損傷青壯年的需求為出發點。」
台灣住宅室內設有許多門檻,通過時輪椅會受到前輪的阻礙,常需要「翹孤輪」或有人在後面幫忙推一把。鍾凱元表示,「翹孤輪」是一種危險性較高的輪椅技巧,如果初學者不夠熟練,可能會發生輪椅後翻的意外。黃景嵩說:「我們在前輪加裝小輪,利用類似撐竿跳的原理,當小輪抵到門檻時,使用者只需輕微施力將輪椅往前推,小輪就會順勢被抬起,整台輪椅就能輕鬆通過。」
考量到一般輪椅越過沙地、草地或崎嶇的地形時,輪子常會空轉以致輪椅無法動彈,所以兩人捨棄傳統輪椅的四角架構,將輪椅底部改為三角架構以提高靈活度,並增加軸長解決穩定度不足的問題,鍾凱元說:「增長的軸距,不但使輪椅穩定性變好,即使要下八公分的階梯也沒問題。」
為契合讓輪椅使用者自主行動能力提升的設計理念,兩人將傳統輪椅明顯的「手推把」與側邊扶手合併,鍾凱元說:「我們把推手設計得較隱蔽,破除輪椅需要別人幫忙推的刻板印象。」另外,兩人採用符合人體工學的低椅背設計,將椅背高度降至肩胛骨以下,讓使用者在推動「手輪圈」時,不會受椅背限制,也使外觀顯得年輕化。
兩人在製作初期,到各地與傷友們訪談,深入瞭解脊髓損傷者的需求,黃景嵩也擔任維修輔具的志工,他說:「我體會到要真正了解一個使用族群,不能只從網路找資料分析,必須融入他們的生活情境。」鍾凱元表示,半年來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投注在畢業專題上,「有時會為了一個弧度,模型做了又重做,直到外型整體達到和諧為止。」雖然起初會因實驗結果不如預期而失望,但他們明白,沒有經歷過失敗,就無法試出最好的結果。兩人皆表示,希望作品未來能有機會上市,造福更多傷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