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

牙籤緝毒新法 結合電力成本低

 【記者吳盈蓉綜合報導】隨處可見的家用牙籤小兵立大功,竟然可以協助打擊毒品犯罪。香港理工大學(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KPU)於3月24日發表一套新的毒品檢驗技術,以牙籤結合電噴灑游離質譜法(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突破傳統驗毒流程耗時耗費的缺點,原本長達數小時的分析檢測結果縮減至幾分鐘即可取得,而一個樣本的化驗成本也從現在的2000港幣(約新台幣8000元)降低到至50港幣(約新台幣200元)。

 團隊使用電噴灑游離質譜技術在80年代末期由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 Yale)教授約翰・芬恩(John Fenn)所研發,更因這項技術於西元200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理大應用生物與化學科技系副教授姚鍾平表示,技術能應用在藥物、生物、化學等分析上,目前相關設備廣泛應用於各大學及實驗室。該技術是在毛細管或媒介尖端加高壓後,電子加速並撞擊並噴出氣態樣品,進而產生的分析物離子便可透過質譜檢測,得知化物種類與含量。牙籤結合電噴灑游離質譜這項新研發省去了繁複的樣品處理及色譜分離等耗時程序。

 現有的檢驗方式需在尿液或口水樣本中加入化學溶劑,進行樣本中雜質的去除,並以色譜分離解析樣品中各種化合物的成分,最後再以質譜來檢測化物種類。姚鍾平表示:「這不是一個步驟能夠完成,萃取後還需分離。做一次可能會不夠,因為還需要離清與分離雜質等多項手續。」

 傳統毛細管檢驗會受樣本中雜質顆粒會堵塞,使目標樣本檢測受到干擾,因此造成結果不易顯現的缺點。研究團隊以牙籤有孔隙及具吸水性等特點,突破缺點並作為質譜檢測中樣品導入的媒介。

 這次的改良也是借鑑前人的研究,姚鍾平提到,中山大學化學系教授謝建台在相關技術上也有不少成就。理大應用生化系博士生胡斌觀察到牙籤多孔及親水的特性,並發現它的尺寸大小跟質譜的孔徑相符,免除儀器改裝的程序。理大應用生化系科學主任蘇培堅想到能將這項技術運用在氯胺酮(Ketamine, K他命)定量檢測中,而理大應用生化系學生吳子浚再將其繼續拓展到更多毒品的檢測上。

 胡斌表示:「希望未來能夠提高牙籤檢驗的靈敏度,在低含量的樣本中也能精準驗出化物。」姚鍾平則提到,希望未來能讓成品走出實驗室,能在犯罪現場進行即藥物篩查工作,加快驗毒的過程並得到準確結果。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