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1568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1568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延畢生漲雜費 清大:使用者付費



【記者陳貞雅新竹報導】清華大學自102學年度第一學期提出「學士班五年級以上學生收費標準調整方案」,九學分以下者除學分費外,須依修習學分比例繳交部分學雜費,校方針對此案於4月28日召開第三次公聽會。清大各科系延畢比例約佔10至20%,若通過此案將影響每年200多位學生。

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1568期PDF


【新聞加值】媒體供管道 湧多元聲浪




 【記者鐘敏瑜、蘇俞璇、王佳婷、許嘉玶、林凱琳、郭翊軒、柯皓翔綜合報導】「太陽花學運」自318日爆發後持續受到社會關注,主流媒體帶有各自立場報導相關內容,影響閱聽眾對學運的看法。支持和反對活動訴求的人在立法院周邊或網路上相互喊話,其在社群媒體上的人際互動也開始受到影響,如近日的臉書(Facebook)刪友潮、網路筆戰等現象,持對立意見的雙方戰火,不僅在現實生活中爆發,更在社群媒體上蔓延。

五一上街 學生勞工齊捍權

五一大遊行,心理所研究生跟著勞工走上街頭,反對心理師應考資格下修。 圖林軒攝

 【記者張愉婷、許鈺屏台北報導】今年五一勞動節,雖然大雨連連,仍有2萬勞工與青年上街。他們希望政府重視勞工「反低薪、禁派遣」訴求,遊行隊伍從凱達格蘭大道走到勞動部,活動約於下午5時結束。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化腐朽為能源 台灣「升值」能不能?專題一】化腐朽為能源 台灣「升值」能不能?

 

 【記者曾鈺婷、陳育綾、李佳曄、姜喆懷、梁育寧專題報導】4月27日反核大遊行,體現出核安議題爭議不斷,也突顯綠色能源的重要性。為了培養台灣的生質能人才,許多大學積極開設課程,並配合完善設備。但台灣面積小,生質材料的來源不如大國多,真的適合發展生質能嗎?而培育的大學人才又該何去何從?

【化腐朽為能源 台灣「升值」能不能?專題二】產學合作助研發

 【記者曾鈺婷、陳育綾、李佳曄、姜喆懷、梁育寧專題報導】面對日益高漲的生質能趨勢,國內各大專院校陸續開設相關學程,期望從學校教育著手,培養未來開發人才。由教育部推動成立的「生質能科技人才培育資源中心」集結中部逢甲大學、中興大學、彰化師範大學、中台科技大學、中州科技大學、明道大學、修平技術學院等多所大學,創辦特色教學實驗室,推廣能源通識教育。成員之一的逢甲在此趨勢下設立了生質能源學程,除原有通識課程,更新開設「生質能源概論」、「生質柴油與能源作物」、「生技產品與管理環境」等專業課程推廣能源及節能減碳課程,對栽培綠能環保人才不遺餘力。

【化腐朽為能源 台灣「升值」能不能?專題三】政策不全阻發展

【記者曾鈺婷、陳育綾、李佳曄、姜喆懷、梁育寧專題報導】台大動物科學技術系助理教授蘇忠楨提到,20年前台灣已經發展沼氣發電,但因分解沼氣過程產生的硫化氫易損壞機器,加上電費調漲,產業漸沒落。但他持續研發脫硫技術至民國95年,現在沼氣發電的技術已日趨成熟,但應用上仍未普及。

【社論】意見不「核」 應守言論自由

 近日反核意識的高漲,聲援反核的象徵物─黃絲帶,隨著學生的響應飄散大學校園內。清華大學的學生也在4月27日於校內掛上黃絲帶,隨即遭校方拆除,學生批評清大漠視與箝制言論自由。

移路樹建世大運場館 護樹聯盟批程序失當

 
台灣護樹團體聯盟發言人潘翰疆在樹上帶領記者會現場民眾呼喊「把樹留下來,別再砍老樹」的口號。 
圖╱陳蘊凌攝
【記者陳蘊凌台北報導】民國106年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指定開幕場地「大巨蛋」預計於民國104年底完工,台北市政府為配合工程強行移除建地周邊89棵樹齡30年以上的行道樹。台灣護樹團體聯盟等團體質疑程序合法性及移植方式,於4月27日上午召開記者會,要求立即停止移植行道樹,「以路就樹」並重新評估變更路型及老樹原地保留的可行性。

校園繫反核黃絲帶 去留引論戰

反核學生在校園繫滿黃絲帶,表達訴求。 圖╱何育家攝
【記者陳品丞、黃翊庭綜合報導】近日各大學校園中處處可見黃絲帶飄揚。台灣大學「傅鐘」、政治大學中正圖書館的蔣中正銅像等,皆被反核學生綁上黃絲帶表達訴求。然而,部分學生認為過多的黃絲帶不只嚴重影響校景,更有變相在公共空間中對持擁核或中立立場學生排擠之嫌。

滴水生電 低成本利大規模生產

流動的水與聚合物乙基苯酚於電極發生電荷變化產生電能示意圖。 圖╱朴俊雨提供

【記者曾鈺婷綜合報導】只要一滴水,就可以發電。韓國首爾大學與韓國電子科技學院合作發明的「水動能轉換器」,只要裝在會有水流過的地方就能產生電力。

流線外型降阻力 腳踏車時速破百

「Arion1」腳踏車每小時90英里,有機會超越人力動力交通工具最高紀錄。 圖╱班傑明.霍根提供

【記者沈瑩綜合報導】你能想像長得像顆膠囊的東西是一台腳踏車嗎?英國利物浦大學(The University of Liverpool)八位工程系學生設計名為「Arion1 Velocipede」的腳踏車,除外型特別,每小時90英里(約145公里)的速度,有機會超越人力動力交通工具最高紀錄。

變色奈米標籤 測溫助辨食物腐敗

MoniTag貼於食物包裝上,藉由標籤顏色深淺變化,可輕鬆判斷食物是否腐壞。 圖╱王奕程提供

【記者徐子惟綜合報導】由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台灣留學生王奕程、蘇怡帆和李柏廷所領導開發的「MoniTag」,可貼在食物包裝上,利用奈米科技偵測食物溫度及時間變化,輕鬆判斷食物是否腐敗。此產品入圍「第一屆美國學生農業創新競賽(Agricultural Innovation Prize)」前30強,並獲得人氣投票獎。

人工耳蝸植入耳 電療法治失聰

上圖為正在進行電療刺激, 下圖為成功刺激聽覺細胞後的圖示。 圖╱傑洛米.平洋提供

【記者蘇哲慶綜合報導】 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研究團隊將人工耳蝸植入進行電療刺激,使聽覺神經細胞重新長出,藉此治療失聰患者。此項突破4月24日刊登在科學雜誌(Science),團隊成員傑洛米.平洋(Jeremy Pinyon)也藉此研究獲得他的博士學位。

窗戶吸收太陽能 大樓供電自己來


美國西華盛頓大學研發太陽能窗戶,能吸收紫外線轉換成電能,為居民創造清潔能源。
圖╱布萊克.畢夏普提供

【記者陳育綾綜合報導】你是否想過家裡的玻璃窗戶也能發電?美國西華盛頓大學(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學生團隊研發第一個完全透明太陽能窗戶,這項結合太陽能板與玻璃的發明從90多支隊伍脫穎而出,獲得「第六屆環境創新挑戰賽(the 6th Annual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Challenge )」冠軍。

出口成「髒」 各校「腸花論壇」評價不一

  【記者陳怡璇綜合報導】「大腸花垃圾話論壇」原用意除了檢討太陽花學運,也讓堅守三週的反服貿民眾宣洩情緒。學運雖退場,但「大腸花效應」已在各地發酵。「民主黑潮學生聯盟」與各大學異議性社團合作,舉辦如「政大直腸花」、「世新喇叭花」等論壇,讓學生公開抱怨「所有不滿的事物」。

台大「廁」告示 漠視跨性別權益

 【記者劉容寧綜合報導】日前台灣大學在第一學生活動中心貼出「生理女性請勿進入男廁」、「生理男性請勿進入女廁」的告示,引起學生對性別平權的爭議。學生認為,以生理性別限制學生如廁自由,漠視跨性別族群的權利。

【專欄】當農夫、泡溫泉 張凱琪樂活冰島

張凱琪去年至冰島擔任志工,工作之餘也會到處旅遊體會當地風情。 圖╱張凱琪提供
【記者李雨倫綜合報導】就讀政治大學統計系的張凱琪西元2013年1月參加「冰島溫泉鎮志工營」(Worldwide Friends Hveragerði – hot springs garden),在將近三週時間內協助當地溫室主人種植農作,體會農人生活。

校內演唱會遭驅 港浸大生籲明定公地規則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與快樂地社團28日提出勿輕易弭平事件,並商討校園空間使用規則。 圖╱快樂地社團提供
【記者王育柔綜合報導】香港浸會大學(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快樂地__」社團4月23日校內書店外舉行小型音樂會,遭數名保安員以學校不允許使用場地原因驅趕。「快樂地__」社團已和浸大學生會反應,希望制定明確的公共空間使用規則、並加強監督校方與外派公司的關係。

【圖文】「農」煙四起

文╱王育柔 圖╱路透/達志
哥倫比亞農民舉辦全國性罷工,要求政府遵行去年承諾的農業改革,指控現在政府未能減輕債務並有效控管進口肥料價格。首都波哥大多名學生為聲援農民,在街道上舉行示威活動,並投擲催淚瓦斯罐。示威者表示,示威活動可能改變四週後將競選連任的現任總統胡安•曼努埃爾•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的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