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1558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1558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記錄生活秀自我 大學生自拍不「攝」限專題一】記錄生活秀自我 大學生自拍不「攝」限

圖/老闆這魚提供
【副刊記者 丁宛臻、李孟儒、莊惠琪、蘇俞璇報導】於26日關站的無名小站曾帶起自拍風潮,而英國牛津字典出版社也公布了2013年度風雲單字「自拍」(selfie,或selfy)。更因社群網站的便利性與即時性,及行動裝置的興起,大學生開始透過自拍來關注社會議題。

【記錄生活秀自我 大學生自拍不「攝」限專題二】關注時事 角色扮演反都更

台北大學法律系夜間部學生賴品妤將Cosplay與「華光社區強拆事件」結合,拍下作品。  圖/賴品妤提供
【副刊記者 丁宛臻、李孟儒、莊惠琪、蘇俞璇報導】目前臉書已經取代部落格,成為大學生分享照片與記錄生活的主要管道。大學生透過自拍照呈現的內容已不侷限於展現個人容貌,更多了對社會議題的關注。

【記錄生活秀自我 大學生自拍不「攝」限專題三】確立個人價值 分享照片表達立場

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   圖/老闆這魚提供
【副刊記者 丁宛臻、李孟儒、莊惠琪、蘇俞璇報導】「自拍照是為自己留下紀錄的一種方式。」東吳大學心理系教授王叢桂表示,一般人藉由自拍照在網站的發布與回應,從中確認自己的價值,感受到被所屬的社群接納、喜歡,並自我肯定。

【大學生拍微電影 關心在地議題專題一】大學生拍微電影 關心在地議題

《戀念Miss Jin》由安平金小姐傳說為故事背景,突破時空,譜出現代異國戀曲。  圖/周欣悅攝

 【副刊記者 周欣悅、林庭瑀、王佳婷、楊芳語報導】近年來,國內興起微電影比賽熱潮,讓民眾發揮創意,用自己的方式說故事。根據中華民國微電影協會統計,去年國內有250支以上的商業行銷類微電影流通,還有47場微電影創作比賽。也有不少學生自發性拍攝微電影,抒發靈感、關注地方議題。

【大學生拍微電影 關心在地議題專題二】場地、演員問題多 拍攝重團隊合作

《境聲》以身著日治時期服裝的女孩象徵老街靈魂,面臨拆遷卻束手無策。 圖/邱珩偉提供
【副刊記者 周欣悅、林庭瑀、王佳婷、楊芳語報導】「只要是錢能解決的都不是問題」,邱珩偉表示,除了經費問題外,團隊的去留是首要問題。團隊工作難免會產生摩擦,但是往往因為趕進度,大家一見面就直接工作,完全沒有時間好好溝通。「大夥一開始會為了團隊進度著想,先把情緒壓下來,但是很多時候還沒等到機會可以解決,就受不了,離開了。」吳湘斐則認為,無償也是造成團隊沒有向心力的原因。

【大學生拍微電影 關心在地議題專題三】鏡頭深入土地 盼引社會關注

《戀念Miss Jin》中,女導覽員帶外國男孩遊安平,取景於各知名景點,推廣安平文化。 圖/曾毓嵐提供

【副刊記者 周欣悅、林庭瑀、王佳婷、楊芳語報導】拍攝微電影讓自己有機會能深入親近身邊的人事物,甚至對土地、環境有更多認識與情感。馬力歐說:「來台灣一年多,但是在拍片之後才知道台南的歷史。」他也表示,在安平老街的一個廢墟拍攝時,那場景深深吸引他,甚至想將它買下來。

【參與社會企業 大學生獻愛心專題一】參與社會企業 大學生獻愛心

 【副刊記者 廖怡鈞、盧郁安、呂紹輔、吳喬安報導】「THE BIG ISSUE大誌雜誌」、「公平貿易咖啡」等都是關注弱勢關懷、環境保護議題的組織,而它們背後共通的是「社會企業」理念。現今,公平超市與社會企業研究所,也在蓬勃發展中。

【參與社會企業 大學生獻愛心專題二】落實社企概念 學生創團做公益

「Cookies News Network」用吃一塊餅乾的時間,認識一個公益團體。 圖/三明治工提供

 【副刊記者 廖怡鈞、盧郁安、呂紹輔、吳喬安報導】創立滿一年的「三明治工」源於大學的「藝術社會介入」課程,主要的服務對象是收容及教護身心障礙者的樂山教養院。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學生曾韻潔用當地洛神花、薑黃、車前草等泡成飲料,取名為「樂山飲」,藉此介紹大家認識生活周遭的環境與生物。李萬鏗的「樂山機動隊」則是音樂治療課程,團隊到回收場撿拾物件製成樂器,再將樂山院童的生活與音樂結合,帶領院童享受歌唱的樂趣。

燒製陶瓷城堡 蔡瑩臻盼守護台東家園

《巨人的城堡》系列作品中的空洞讓觀展民眾思考想守護的寶藏。 圖/鄒文翔攝

 【記者鄒文翔台東報導】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所學生蔡瑩臻的陶瓷工藝創作個展「在___之上、之下的我」21日在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舉行開幕茶會。首次個展她選擇在家鄉台東展出,陶瓷系列作品《巨人的城堡》,期許自身如巨人般,守護最珍貴的家人與台東。

原民拍片尋根 盼回鄉傳承

劇情結合社會議題,傳達「捍衛祖靈、拒絕遷葬」的理念。 圖/田思儀提供

 【記者楊宗桓綜合報導】「感動55原來有你」部落格、攝影與微電影大賽頒獎典禮18日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行。中國科技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系學生田思儀以微電影作品《一條海岸線》奪下銅獎,並獲得「評審獎」的肯定。

沉溺攝影魔力 歐陽富灰階映負面靈魂

歐陽富與探討女性身體的作品《女體》合照。 圖/歐陽富提供

 【記者鄒文翔綜合報導】「攝影實在太神秘了,總想摸清它代表的所有意義。」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學生歐陽富的《劇場》系列,捕捉大學同學表演暴力、自虐或嘲諷的過程,作品獲得「2012年中國十佳新銳攝影師獎」,更至兩岸三地展出。

皮膚難吸收 優格敷臉美白無效

 【記者楊祥瑜綜合報導】時屆冬季,許多人平時有敷面膜的習慣,甚至自己做面膜。「優格面膜」做法簡單、成本低廉,網路流傳能達到美白、保濕、去角質等功效。但多位醫師反駁,「優格面膜」並無任何美容作用。 

打造病房遊樂園 兩岸微電影獎道關愛


學生作品《奇幻遊樂園》獲得銅獎,呼籲醫護人員,體諒孩子心中的感受。 圖/劉慧敏提供

 【記者鄒文翔綜合報導】財團法人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主辦的「2013海峽兩岸草根創意微電影金善獎」20日舉行頒獎典禮,參賽者拍攝小人物的故事,創作關懷弱勢族群的微電影作品。台灣藝術大學電影所學生製作的《奇幻遊樂園》,講述拒絕打針的小女孩故事,獲得「銅獎」的肯定。

海大迷宮之旅 喻尋找人生方向

海大學生自治會「宮─祈幻之旅」迷宮活動,宮崎駿角色「無臉男」貼在迷宮裡,增添詭異氣氛。 圖/常行廣攝

 【記者常行廣基隆報導】一夜之間,校內的體育館竟然冒出一座迷宮!台灣海洋大學學生自治會23、24日首創「宮─祈幻之旅」活動,利用黑色塑膠布組成一座高達5公尺、總面積達三座籃球場的巨大迷宮。昏暗的燈光,播放宮崎駿動畫中誤闖祕境的緊張音樂,體育館宛如奇幻世界,令人想一探究竟,兩天就吸引超過300位同學參加。

複疊顏料如結痂 畫作療童年傷痕

「不具名的身體」以波動、交錯的線條描繪人的身體組織,也象徵內心深處的記憶。 圖/徐詩沛提供

 【記者朱婉瑜嘉義報導】新竹教育大學藝術教育與創作所學生徐詩沛和畢業學姊謝德蘭今年獲選為新竹鐵道藝術村駐村藝術家後,21日在嘉義鐵道藝術村四號倉庫展出雙人聯展「Still Moving」,展出作品含有大量線條,除象徵家庭、生活的記憶外,也表達出創作將綿延不斷的意涵。

《憶賊》竊記憶 黑白相片述羈絆

專題故事金獎作品《憶賊01》,坦討失智症患者記憶漸漸喪失、家屬與其無法割捨的情感。 圖/吳羿樺提供

 【記者劉芸先台北報導】第一屆新像攝影大賽21日於Arthere Café舉行頒獎典禮,全國大專院校600多件參賽作品中,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系學生吳羿樺獲得專題故事金獎,作品《憶賊01》細膩記錄失智患者與親屬間的關係。

圖書館狗狗屋 紓解考試壓力

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學生會期末考週在圖書館設置狗狗屋,透過學生與小狗互動紓解壓力。 圖/馬修.路易提
 【記者李瑄儀綜合報導】16日至18日,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學生會(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Queens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別於以往準備免費早餐及肩頸舒壓服務,今年在圖書館設狗狗屋(The Puppy Room),讓學生在讀書空檔和小狗互動,紓解期末考週高漲的壓力。



日大學調漲學費 學生普遍贊成

 【記者賴勤智綜合報導】為配合政府調升消費稅政策,一些日本私立名校如早稻田大學(Waseda University)、日本大學(Nihon University)、關西大學(Kansai University)等將於西元2014年春季提高學費,每間大學提高的額度不等。日本當地學生與留學生對調漲學費幾乎皆持贊成態度。

盆栽讀懂植物心  唱歌提醒澆水

台科大電機系與工設系學生合作,發明智慧型盆栽「植物物語」,讓植物和人能有更多的互動。圖/范翔瑄提供
 【記者陳詠頤台北報導】台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和工商業設計系學生發明智慧型盆栽「植物語意」,增進主人與植物的互動。此發明能判讀土壤濕度,放音樂提醒照顧者澆水;盆栽另能測量人與植物間的距離,散發不同色光,模擬植物心情。作品25日在台科大第一屆「智慧生活美學設計展」獲得銀獎。

美逮捕印外交官 旁大師生籲政府發聲

 【記者郭怡欣綜合報導】印度旁遮普大學(Panjab University)18日師生在校內,表達對印度女外交官德夫亞尼.科布拉加德(Devyani Khobragade)遭美國警方逮捕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