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專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專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制度有弊財務不透明 系學會角色失靈四】跳脫活動導向 扮演與校溝通橋樑

樹德科大兒家系學生日前在校內舉辦兒家系特色週活動,邀請附近幼兒園小朋友一同參與彩繪課程。 圖/陳莉瑩提供
 
 【副刊記者/黃鈞浩 邱柏勳 劉翊怜 卜舒綺 李丞凱 余聰傑】大學系學會普遍以活動導向,舉辦系烤、系卡、系鍋等,聯繫系胞感情。然而,系學會為系內最高自治組織,應承擔更大責任,為學生提供更有效益的服務。弘光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學會會長廖振宏表示:「學會最重要的,應作為學生和校方、老師間溝通的橋樑。」

【制度有弊財務不透明 系學會角色失靈三】訂章程防濫權 降低門檻修不當規定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學會,舉辦北區迎新茶會,幹部們一起製作道具,開心迎接學弟妹的到來。 圖/方良鈺提供

 【副刊記者/黃鈞浩 邱柏勳 劉翊怜 卜舒綺 李丞凱 余聰傑】大部分的學會皆會訂定組織章程,成為學會運作的重要依據。但少數學會沒有制訂章程,僅倚靠經驗執政,發生問題恐無法可循。另外,許多章程內容不合時宜,學會雖欲修改卻受限於門檻過高,只能繼續照著不符現況的規範走。

【制度有弊財務不透明 系學會角色失靈二】會費流向不清 應建完善監督機制

 【副刊記者/黃鈞浩 邱柏勳 劉翊怜 卜舒綺 李丞凱 余聰傑】每年新生入學,學會多向大一學生收取一筆新台幣2000元至4000元不等的會費,若加上新生宿營,對學生來說是沉重經濟負擔。雖收取高額會費,然學會並沒有妥善運用和善盡監督責任,甚至不會事先告知用途或公佈學期預算,導致學生權益受損。

【制度有弊財務不透明 系學會角色失靈一】系務與生脫節 學會參與度低

 【副刊記者/黃鈞浩 邱柏勳 劉翊怜 卜舒綺 李丞凱 余聰傑】系學會制度在大學各系所已行之有年。學會為學生自治性社團,透過舉辦各種活動聯繫會員感情。但許多系學會未善盡職責,無法扮演校方與學生的橋樑,學生對學會的信賴度因而降低,不願參與公共事務。

2015年5月29日 星期五

【工設生求多元技能 望接軌業界專題一】工設生求多元技能 望接軌業界

 【專題記者/丁敦蓉 林琪諭 李利貞 游育慈 郭于珂 高中屏】《遠見雜誌》特刊《2015研究所指南》指出,專精單一領域的「I型人才」已無法滿足企業需求,兼具專業及跨領域知識的「T型人才」才是現今業主偏好。對工業設計系學生而言,作品除設計外觀外,還須考量材料、行銷、成本等要素,具備跨領域知識的能力尤其迫切。

【工設生求多元技能 望接軌業界專題二】設計難實體化 學生嘆理念成空談

 【專題記者/丁敦蓉 林琪諭 李利貞 游育慈 郭于珂 高中屏】學校課程聚焦產品結構、模型製作等設計技能,不過,學生製作實體作品時,往往會觸及App、機械、電子等領域。一旦超出所學範圍,學生便只能空談設計概念,無法做出成品。

【工設生求多元技能 望接軌業界專題三】推跨領域課程 盼打造T型人才

 【專題記者/丁敦蓉 林琪諭 李利貞 游育慈 郭于珂 高中屏】為了讓工業設計系學生擁有多面向知識與能力,成大、北科大等學校陸續推動跨領域學程,聯合各系、各院甚至各校開設合作課程,提供不同專業的學生一起上課、互相學習技術的機會。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東南亞華裔生旅台 盼所學回饋故鄉一】求學環境排華 青年負笈台灣

來自馬來西亞的華裔大學生江啟倫(右一)與家人在家鄉砂勞越州合影留念。圖/江啟倫提供

 【副刊記者/余聰傑 黃鈞浩 劉翊怜】每年許多東南亞華裔學生因台灣大學學費便宜、堅持自身華人文化而赴台求學。這些留學生除了面臨文化差異,其華裔身分更令他們陷入對自我認同的迷惘。每位來台的華裔學生背後,都有一段深刻的求學經歷。

【東南亞華裔生旅台 盼所學回饋故鄉三】汲取台民主經驗 生跨海為國抗爭

大馬旅台遊子參與307事件「抗爭到底」(Kita Lawan)一起合影。 圖/官世峰提供

 【副刊記者/余聰傑 黃鈞浩 劉翊怜】東南亞華裔學生雖於異地求學,仍掛念國家及家鄉的發展。不少華裔留學生於課餘時間參與相關活動,並盼藉由在台所學,回饋家鄉。

【東南亞華裔生旅台 盼所學回饋故鄉二】具多重文化背景 身份認同難建構

 【副刊記者/余聰傑 黃鈞浩 劉翊怜】「老闆一袋波羅蜜多少?」陳彩雲熟悉地穿梭於桃園市後火車站延平路附近,那一帶坐落著許多東南亞商店與餐廳,儼然是個小型東南亞社會。她操著一口流利泰文,笑著跟商店老闆討價還價。

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敞心胸走出舒適圈 拒當文化弱智三】主動與各國交流 提升自身競爭力

國際志工社林軒羽同學(圖左),參與國際志工社活動,圖為她正在教導柬埔寨小學生畫畫的過程。 圖/國際志工社學生林軒羽提供
 
 【副刊記者/李丞凱 卜舒綺 邱柏勳】文化智商對身為高等教育人才的大學生,至關重要。全球化時代下,與不同國籍與文化背景的人合作機會增加,提升文化智商成為培養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敞心胸走出舒適圈 拒當文化弱智一】台文化智商低 刻板印象礙跨國溝通

 【副刊記者/李丞凱 卜舒綺 邱柏勳】「文化智商」一詞源於商管領域,強調企業應以開放、尊重的心態來面對不同文化的客群與合作夥伴。近年來不少學者開始強調文化智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應了解不同文化內涵,尊重與包容彼此差異。

【敞心胸走出舒適圈 拒當文化弱智二】缺乏國際關心 外語學習欠文化理解

 【副刊記者/李丞凱 卜舒綺 邱柏勳】全球化的影響下,擁有「文化智商」的能力更顯重要,然而台灣人的文化觀卻多「不足」與「偏差」兩大問題,主要原因分別為「功利式」外語學習與教育模式,以及閱聽眾的閱讀喜好。

2015年5月14日 星期四

【過度注重表象 校系博覽會應重新定位三】融在地文化 打造各校獨有品牌

成大單車節上,有系所也設立「模擬面試」現場,由學長姐擔任考官出題,給予高中生面試建議。 圖/陳冠維提供

 【副刊記者/余聰傑 黃鈞浩 劉翊怜】博覽會雖提供高中生多元校系資訊,但只藉由校系擺攤,高中生短時間內難了解大學科系與校園。成大與中山大學結合在地特色,如地理位置、小吃等,積極打造品牌形象,為一般單介紹科系的博覽會,帶來新樣貌。

【過度注重表象 校系博覽會應重新定位二】評比不透明 學生盲目相爭無助進步

台灣師範大學黃金雨季社團學系博覽會中,各個學系努力宣傳,爭取名次。 圖/師大黃金雨季工作團隊提供

 【副刊記者/余聰傑 黃鈞浩 劉翊怜】校系博覽會的目的應是鼓勵高中生親自走進大學校園,由大學生以自身經驗說明系所特色,幫助高中生更清楚掌握未來方向。但校方訂定的評分制度,使學生為爭名次,誇大宣傳,忽略課程內容的完整介紹,使高中生所獲有限。

【過度注重表象 校系博覽會應重新定位一】活動嘉年華化 高中生難探系所全貌

在去年政治大學包種茶節中,中文系學生向高中生熱情地介紹自己的系所。 圖/政治大學中文系系學會提供

 【副刊記者/余聰傑 黃鈞浩 劉翊怜】台灣多所排名偏前的大學皆有舉辦校系博覽會,如台灣大學杜鵑花節、政治大學包種茶節,每年吸引不少高中生前往參加。然而,有不少人批評,博覽會過度注重表演及攤位佈置,令活動「嘉年華化」,校系博覽會的內容與成效因此備受質疑。

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原民傳統漸消逝 青年踏上尋根路三】化解危機成轉機 善用科技新傳承

東華原民舞團結合影像與聲音,述說台灣泛紋面族群的故事。 圖╱莎優‧悟吉納提供

 語言為原青文化失根的首要問題,儘管尋根面臨許多困境,很多人仍把握機會學習。此外,相較於上個世代,原青不僅掌握科技能力,還擁有更多教育資源。他們善用長處,化危機為轉機,創造年輕世代獨有的文化保存方式。

【原民傳統漸消逝 青年踏上尋根路專題一】接觸部落機會少 面臨文化認同危機

東華大學原青創建「小米園」,將小米種植知識帶回校園,盼尋回部落記憶。 圖╱東華小米園提供

 【專題記者/杜曜霖、盧俐妤、陳君宜、謝佳穎、陳詠俞、曾筠涵】傳統與現代、都市與原鄉等衝突,不斷衝擊著原住民青年。隨著族語、傳統祭典、神話傳說等部落文化漸漸消逝,新一代原青面臨失根危機。但他們並不氣餒,積極參與尋根行動,極力扭轉「黃昏民族」一說,保存與傳承部落生命故事。誠如作家鍾理和在《原鄉人》中所提到,「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

【社團評鑑僵化 盼訂多元標準三】校應加強輔助 廣納評量項目

 【副刊記者/李丞凱 卜舒綺 邱柏勳】全社評實施計畫中提到,社團評鑑目的為「促進大專校院學生社團活動進步與發展」、「提升社團活動及經營品質」。面對僵化的社團評鑑,校方首要之務,即是重新檢視評鑑標準,回歸其初衷。

【原民傳統漸消逝 青年踏上尋根路二】溯源陷世代拉扯 盼重拾自身文化

不同族群的原住民青年也會互相合作、交流,產生情感連結,一起踏上尋根路。圖/曾筠涵攝

 近年來原青意識到失根危機,開始回首自身文化,扮演尋根關鍵角色。但在尋根時,不論語言、家庭或部落內部凝聚力等方面,難免遭遇困難與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