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一指領軍 機器人兵團分工執勤

團隊研發的系統讓人在觸控螢幕上動動手指,就能指揮一整隊機器人分工合作。
圖/馬格努斯‧艾格斯帖提供

 【記者邱劭晴綜合報導】只要動動手指,就能輕鬆指揮機器人軍團,你想過這樣的科幻情節也能在現實上演嗎?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T)8日發表短片,介紹校內團隊研發的機器人操作系統。透過此系統,操作人員可以輕鬆用觸控平板對機器人小隊下達指令,讓機器人們平均分散開來執行任務。未來可望為農業、製造業或搜救任務等提供幫助。

針頭鍍金屬玻璃膜 降低摩擦減疼痛

 【記者黃楀珽綜合報導】15日雲林科技大學、正修科技大學等八所大學展出最新研發成果。台灣科技大學發明的「減痛針頭」——針頭表面鍍層可降低與皮膚間的摩擦力,以減緩疼痛感;及台北科技大學設計的「智慧型節能控制盒」——利用低成本電子元件之特性,達到有效節電,兩者為較亮眼的作品。

【網路募資正夯 群眾助青年圓夢二】募資困難重 行銷成關鍵

 群眾募資平台上的提案,有一半能成功幫助學生完成創業、畢業製作、產品製作等計畫,然而據知名群募平台「敲門磚(Kickstarter)」與FlyingV103年的統計,平台上的提案失敗率高達四到五成,學生從提案、經營專頁到回饋的過程中,可能面臨許多問題。

【網路募資正夯 群眾助青年圓夢三】提高投資誘因 商品化宣傳吸「金」

 學生在募資過程容易因為經驗不足、構思不周導致障礙重重,但仍有撇步可以提高成功率。若希望提高募資計畫的成功率,可以參考其他成功的案例,研究他們成功的方法。

【網路募資正夯 群眾助青年圓夢專題一】社群成推手 創業募資門檻降

 【記者徐霈芯、呂欣、林子濠、何謙、廖科驊、蔣理專題報導】國內外近年掀起一股群眾募資的風潮,充滿創新想法的大學生紛紛將點子放上平台,藉由社群的力量募集資金,使夢想成真。由交通大學教授與學生組成的「前瞻火箭計畫」團隊,在一個月內即透過群眾募資平台募得新台幣270萬元,已於4月進行火箭試射。然而,雖然大學生能透過群募平台籌得資金,但根據民國104年《商業周刊》指出,台灣募資平台平均成功率僅四到五成,學生相較於一般提案人較無專業知識與資源,尚有許多不足處需要補強。

向俊賢躍過低潮 破紀錄進亞錦賽

 【記者鄭錦隆台北報導】邁向第40屆的「2015台灣國際田徑邀請賽」1516日於台北田徑場舉行。成績達標選手將代表國家前往武漢,參與6月的「亞洲田徑錦標賽」。台灣體育運動大學向俊賢改寫自己創下的全國跳高紀錄,以2公尺25的成績奪下金牌。另外,台灣師範大學楊尉廷也在男子110公尺跨欄項目以1382的個人最佳成績,刷新全國紀錄。

重回現場 紀錄片述獨台會案史

清大學生拍攝紀錄片《末代叛亂犯》,17日重返歷史現場台北車站播映,吸引許多人聚集觀賞。
圖╱曾筠涵攝
【記者曾筠涵台北報導】清華大學化學工程所廖建華與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學生蔡承允、楊鎮源、人類所學生陳虹羽組成「清華大學獨台會案音像紀錄小組」,搜集民國80年「獨台會案」相關史料與訪問,拍攝紀錄片《末代叛亂犯》,期望警惕並喚醒台灣人注重歷史。紀錄片17日於台北車站大廳放映,吸引大群民眾聚集觀賞。

【社論】防財產思維僵化 智慧結晶共享應擴大

 政治大學學生會長選舉日前爆出候選人文宣抄襲知名設計師聶永真的雜誌設計,引起政大學生批評其不尊重原創者智慧財產權。

 著作權又分為「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前者規定不得以著作損害創作者名譽,後者強調「著作即財產」,不得未經原作者授權,剽竊其智慧結晶。
 
 資本主義社會中,個人的私有財產應受保障,而智慧結晶在「著作即財產」的前提之下,也取得了「財產」般受到個人擁有與保護的地位,任何人皆不得剽竊。然而,於此資訊快速流動的時代,思想與智慧難以斷定歸誰所有,且不因個人取用而減少,故將思想視為財產並不甚妥當。過度保護個人智慧結晶,完全地限制引用、改作與模仿,將使思想無法流動,對人類文明與科技發展並非好事。

 常言道:「我之所以能看得比別人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當今人類社會之所以有此發展,有賴於前人一點一滴的智慧與創意累積。換言之,我們甚可直言,當今發展實為「抄襲」過去知識的結果。舉例而言,若造紙技術受著作權保護,他人不得任意以此技術產製紙張,知識恐仍為上層階級所擁有,難普及至大眾。法律也明訂,著作權只保護思想的表現方式,而不是思想本身,即是為了一定程度的知識流通。

 為在保護著作權及知識共享兩者間達到雙贏,近年許多社會團體推行「創用CC」授權模式,透過作者不同程度及項目之授權,使他人得以在合理範圍內散播、改製、複製作品,使他人的智慧結晶對社會發揮最大效用。

 人類最珍貴之物即是思想與知識,更是社會進步的源泉。智慧結晶不應停留於「財產」思維,而應以更為廣闊之視野,保障其自由流通,作為知識領域的肥料,力促社會進步,才能發揮人類智識最大價值。

【專欄】文姿云力返空手道場 亞運摘金甩傷痛

國北教大文姿云(右)在「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03學年度空手道錦標賽」氣勢壓過對手,最終順利奪冠。
圖/劉育志攝

 【記者蔡亦寧台北報導】在「2013年亞洲空手道錦標賽」中,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姿云一路殺入金牌戰,對戰當時世界排名第三的日本選手小林實希。在一次出腳襲擊對手的攻勢中,文姿云右腳卻被對手踢中,頓時造成她右髖骨軟骨破裂,隨後倒地不起,無法繼續比賽,被判棄權,只能黯然坐輪椅返國。

【專欄】忘懷得失與傷共處 李凱琳放眼帕運

李凱琳(右)在「100年全國中正盃柔道錦標賽」與對手周旋。圖/李凱琳提供

 【記者陳脩云桃園報導】「被對手攻擊後我躺在那整整五秒,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國立體育大學李凱琳在民國99年的柔道國手選拔賽中,因右膝前十字韌帶撕裂傷而下場。這次的傷勢不僅讓李凱琳無緣披上國家隊戰袍,更給了從未在運動生涯中受傷的她重重一擊,甚至在她進大學後仍受低潮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