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離鄉追求藝術夢 馬國僑生繪《過境》時光

韓筱賢將香料填入蠟染布中,製成香包,以相異的顏色及氣味象徵馬來西亞三民族的共存文化。
 圖╱杜曜霖攝

 【記者杜曜霖新北報導】「我們不會永遠在台灣,但我們可以在離台前留下一些回憶。」一群旅居台灣的馬來西亞留學生5月31日於竹圍工作室舉辦《過境‧TRANSIT》聯展。他們試圖以外來視角記錄與台灣「擦肩而過」的時光,並透過作品介紹馬來西亞文化。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所學生蔡鶴旭以遷移經驗及思鄉情愁為靈感創作,用水墨繪出〈築夢‧一路向北〉。畫中,象徵家鄉的窗櫺上纏繞著錄音帶,數隻小螞蟻沿著卡帶膠捲爬行,前往位於高處的台灣島嶼。

 蔡鶴旭解釋,卡帶是舊時代的產物,如逐漸式微的舊時記憶,而纏繞的膠捲則象徵每天圍繞的生活與工作。「我們就像螞蟻一樣,哪裡有甜的味道就往哪裡去。」他將自己比作圖中的螞蟻,為追求藝術夢想,離開馬來西亞,來到擁有較佳藝術環境的台灣求學。此外,蔡鶴旭也提到,來台後第一次經歷颱風與地震,因此他在背景中加入風雨,嘗試畫出台灣與馬來西亞的差異。

 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學生韓筱賢將馬來西亞文化融入作品〈氣息 II〉,藉手染的傳統蠟染布「峇迪」包裹香料,製作香包,希望釋放香氣,重現過去馬來西亞海外貿易時期的香料文化。韓筱賢刻意選用象徵馬來西亞三大民族的顏色紅、紫、綠染製布料,縫製90個香包,於不同顏色的香包填入相異的香料,「香料的混合代表著在地的多元文化,包裹的過程呈現了各民族互相包容的涵化過程。」韓筱賢補充,香包呈三角形,象徵三大民族平等、和諧共存關係。

 同樣以三大民族為創作題材的北藝大美術系學生徐華雲則選用家鄉少見的膠彩為媒材,繪下《南洋花卉系列》。「馬來西亞沒有人在做膠彩,搞不好也買不到那個顏料。」徐華雲坦言,馬來西亞的藝術環境遠比不上台灣,他認為台灣的當代藝術發展較完整,「人們也比較認真地看待創作,而不是只是在畫畫。」

 策展人、台師大美術系學生陳建泯提到,台灣許多藝文比賽和展覽都規定,參加者須具備中華民國國籍,導致許多馬來西亞留學生沒有發表平台。他希望藉本次展覽,提供僑生展現及交流的機會。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