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科學交織藝術 《水晶蛋》投射火星幻想

蕭佑任自編自導的實驗電影,以黯淡、詭譎的氣氛,詮釋1969年太空人科林茲因無法登陸月球,而未被世人重視的複雜糾結心情。 圖廖庭儀攝

 【記者廖庭儀台北報導】台北藝術大學美術所教授鄧肯蒙弗特(Duncan Mountford)與台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所學生蕭佑任等,3日起於南海藝廊展出「水晶蛋:登陸火星X火星登陸」。融合生冷的科學與浪漫的藝術,他們以科幻小說《水晶蛋》為軸心,放射個人對虛擬與現實的想像。

 《水晶蛋》為HG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的短篇科幻小說,講述主人翁凱伍透過水晶觀察火星世界的浪漫遐想,而科學家威斯紀錄、探究火星生態的真實性。鄧肯表示,他們擷取小說虛幻又真實的概念,投射在他們不願命名的創作中,「標籤只會抑制你的思考。」一如水晶蛋折射多重光影,藉「無說明牌的偏執」,他們啟動想像開關,刺激觀者迸發異想。

  「浪漫的詮釋會不停被推翻。」鄧肯以西方學者最早研究火星的史料為例,早期因望遠設備差,科學家將觀察到的火星地表線條,詮釋成文明社會的人類「運河」遺跡。數百年後望遠技術進步,才發現那不過是光影折射的紋路,此浪漫詮釋被推翻,呼應《水晶蛋》軸心概念:藝術與科學是並行存在的。

 1969年,阿姆斯壯(Neil Alden Armstrong)及巴茲(Buzz Aldrin)因登陸月球而名垂青史時,獨自留守太空艙的麥克柯林茲(Michael Collins),凝視窗外月球,黯然在日記寫下:「我很寂寞,超乎生命之外的寂寞。」策展人、南藝大造型藝術所學生蕭佑任以此為本,拍攝約五分鐘的實驗電影,畫面中,慘澹、謎樣的綠光縈繞,一名太空人在破壁殘垣前,拿刀緩緩刻下孤獨的自我對話。

 蕭佑任於廢棄糖廠取景,利用廢棄五金拼湊氧氣背袋、砸重金製作劇中的太空裝。《水晶蛋》主角藉窺視水晶幻想自己抵達火星,蕭佑任想像,柯林茲透過太空艙凝視他無法登陸的月球,「和威斯也許擁有相似的感觸吧。」

 南藝大造型藝術所學生王築軒,根據科學視角繪製手稿漫畫〈Wow系列〉,其中〈地球的8分鐘〉編織一項由人類精密研究,看似光明無限、能推動文明大幅躍進的「打火石計畫」,最終卻因科學的不確定性,導致地球在八分鐘後毀於一旦。

 觀眾、南藝大應用藝術所學生李采諭認為,每件作品都是「想像的過程」,開啟觀者無限延伸《水晶蛋》的虛實變化。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