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羿儒綜合報導】中山大學海下科技能源研究團隊9月25日在西南海域探測到新能源—甲烷水合物。鑒於如何開採成難題,台灣已向德國引進「無人遙控載具」,即俗稱的水下機器人,是目前較適合深入海床下開採的設備。
甲烷水合物由水分子包覆甲烷,水在海底會結冰,故稱為可燃冰。當甲烷水合物開採後,冰融化成水,甲烷水合物只剩甲烷,便是一種燃料,可取代天然氣。
中山海下科技暨應用海洋物理研究所所長王兆璋表示,過去十年來,研究團隊已先利用聲納、震測,間接探測完甲烷水合物出現率較高的東沙海域與西南海域。王兆璋表示,透過國家實驗研究學院海洋科技中心「海研五號」的特殊配備,能將鋼纜吊掛攝影機放入水中位置進行GPS定位,再由鋼纜吊掛「岩心採集器」放入水中採樣。
研究團隊今年利用自製的拖曳攝影機,由鋼纜吊入海中觀測。中山海下海物所學生的陳建宏表示,學生負責操作拖曳攝影機,緊盯螢幕並觀測海床狀況、地形特徵與生態系。中山海下海物所學生林原禾表示,學生也協助解決定位方面的問題,確保活塞式岩心採集器所採的岩心,與拖曳式攝影機所看到的探測點相同,避開礫石區域。
此次於400、500公尺海床下找到甲烷水合物。王兆璋表示,若要效率且大量開採非常困難,目前需有「無人遙控載具」才可辦到。王兆璋解釋,無人遙控載具是一個價值一億多元、大約60噸的超大型系統,非常複雜,因此需訓練一批專業人員將它用鋼纜放入水中,在海中仔細維護,再小心回收它。
中山海下海物所也有製作小型的無人遙控載具。陳原禾表示,製作時須考慮設備的耐壓、水密、系統穩定度、設備重量及浮力等,功能為探勘及協助開採設備於深海的架設及維修。王兆璋提到,小型的無人遙控載具沒接上機器手臂,若真的要開採,需要有電鑽的設備,鑽到海床,所以目前無法開採,可以做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